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44:赤色龙旗 > 第二十七章 荆襄虎踞
换源:


       唐王朱聿键的行辕设在九江府衙。此处虽不如南京皇宫奢华,却自有一番临江望湖的开阔气象。然而,身负重任的唐王并无心欣赏景色,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和地方官员的拜帖,无不揭示着湖广、江西两地局势的错综复杂。

几日来的初步接触,已让他深感棘手。

地方官员大多阳奉阴违,税赋账册混乱不清,仓廪空虚却报称丰足。军务更是糜烂,卫所兵额十不存三,仅存者也多是老弱充数,军械朽坏不堪。各地军头划地为牢,听调不听宣,尤其是武昌的左良玉,其使者态度倨傲,言语间几乎将湖广视为自家私产。

“王爷,武昌左帅遣人送来书信。”幕僚呈上一封火漆密信。

唐王展开一看,内容无非是诉苦哭穷,言称军饷短缺,将士怨望,无法抽调兵力协防地方,请朝廷速拨粮饷云云,通篇不提听从调遣之事。

“哼,左良玉这是将本王当成了替他索饷的跑腿了。”唐王冷笑一声,将信掷于案上。他深知,左良玉坐拥二十万大军(虽实数可能大打折扣),粮饷多靠自行搜刮地方,甚至暗中与商人勾结走私,根本不全指望朝廷。此举不过是推诿和试探。

硬碰硬显然不行。唐王虽持节钺,但手中无直接掌握的强兵,根本无法胁迫左良玉。一味安抚纵容,则更助长其气焰,且无法完成太子整合湖广的战略意图。

必须另辟蹊径。

唐王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幅湖广详图,手指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幕阜山一带重重划过。根据多方打探的消息,李定国、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残部,约数万人,如今正活跃于此地的崇山峻岭之中,时而与清军小股部队交手,时而与地方团练冲突,生存艰难,却韧性十足。

“或许……太子殿下所言‘招抚’,并非虚言。”唐王沉吟道。他并非迂腐之人,深知乱世用权变的道理。张献忠已死,这支失去首领的百战精锐,若能为朝廷所用,无疑将是一把对付清军、甚至制衡左良玉的利剑。但风险也极大,一旦控制不好,反遭其噬。

“王爷,此事关乎重大,是否先奏明朝廷……”幕僚谨慎建议。

唐王摇头:“南京至此,路途遥远,往来奏对耗时日久,恐贻误战机。太子既授我‘便宜行事’之权,此事,当由本王先行决断。”

他展现出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魄力和担当。

“然则,派何人去招抚?又如何取信于彼等?”幕僚问道。大西军与朝廷血战多年,仇恨极深,绝非一纸诏书所能化解。

唐王沉思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寻常使者去了,只怕有去无回,亦难取信。本王……欲亲往一行。”

“万万不可!”幕僚大惊失色,“王爷万金之躯,岂可轻入虎狼之穴?彼等皆亡命之徒,万一……”

“若非本王亲往,何以显诚意?何以示信任?”唐王态度坚决,“况且,据探报所言,那李定国虽出身流寇,却素讲义气,治军严谨,并非嗜杀无度之辈。孙可望虽野心勃勃,然亦非无智之人。如今我等有共同之强敌——清虏。此乃说服彼等之最大契机!”

他并非一时冲动。在南京时,他便仔细研究过太子提供的关于大西军残部的情报,尤其对李定国的为人有所了解。这是一场精心计算后的冒险。

“可是……”

“不必再劝!”唐王摆手,“即刻准备。挑选五十名精干护卫即可,人多反显心虚。再备足粮食、布匹、药材,以及……一批匠作营新打造的优质刀枪和火药,作为见面礼。对外宣称,本王巡视地方防务。”

数日后,一支轻装简从的队伍悄然离开九江,向着西南方向的群山进发。

山路崎岖,林深苔滑。唐王朱聿键虽年近四旬,却坚持骑马,与护卫同行同住,毫无亲王架子,令随行人员深感敬佩。

经过数日艰难跋涉和多方寻引,他们终于在一处极为隐蔽的山谷中,被大西军的哨探发现。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数百名衣衫褴褛却眼神凶悍、手持各式兵刃的大西军士兵从山林中涌出,将唐王一行人团团围住。弓弩上弦,刀枪出鞘,杀气弥漫。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官军的探子吗?!”一名头目厉声喝问。

唐王的护卫紧张地握紧武器,将唐王护在中心。

唐王却面无惧色,推开护卫,上前一步,朗声道:“吾乃大明唐王朱聿键,奉当朝太子殿下之命,特来求见李定国、孙可望二位将军!有要事相商!”

大明亲王?!

山贼们一阵骚动,面面相觑,难以置信。那头目也愣住了,仔细打量唐王。只见唐王虽风尘仆仆,但气度雍容,服饰华贵(虽已刻意简朴),确实非同一般。

“你……你真是王爷?有何凭证?找我们头领何事?”头目将信将疑,语气稍缓。

唐王取出自己的金印和太子朱慈烺的亲笔信(盖有东宫印玺):“此乃凭证。本王前来,非为征剿,实为与二位将军共商抗清大计!还请通传!”

那头目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派人飞快回山谷报信。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山林中只有风声和鸟鸣,以及大西军士兵毫不掩饰的警惕目光。唐王始终镇定自若,甚至下马休息,命人取出带来的粮食,分给周围面黄肌瘦的大西军士兵。

这一举动,让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

良久,报信人返回,在山谷头目耳边低语几句。

那头目这才上前,态度恭敬了许多:“唐王殿下,我们李将军有请!不过……只能您带两名随从进去,兵器需留下。”

“王爷!”护卫首领急了。

唐王摆摆手:“无妨,入乡随俗。”他解下佩剑,只带了两名手无寸铁的文职幕僚,坦然跟着引路人走向山谷深处。

山谷之内,别有洞天。利用天然洞穴和简陋营寨,竟然聚集了数万人马,虽然大多面有菜色,装备破旧,但秩序井然,哨卡严密,可见治军之能。

在一处最大的山洞(权当议事厅)前,两名青年将领迎了出来。一人身材高大,面容坚毅,目光沉静,正是李定国。另一人稍显瘦削,眼神锐利,透着精明,乃是孙可望。

两人看着坦然走入他们“龙潭虎穴”的大明亲王,眼神中都充满了惊疑和审视。

“末将李定国(孙可望),见过唐王殿下。”两人依礼抱拳,却并未下拜,语气中也带着疏离和警惕。

唐王朱聿键毫不介意,还礼道:“二位将军不必多礼。本王冒昧来访,唐突之处,还望海涵。”

进入洞中,分宾主落座(只有简陋的石凳)。李定国开门见山:“殿下贵为亲王,不惜千金之躯,深入我这荒山野岭,不知所谓何事?若仍是招安那套说辞,就请免开尊口。我等与朝廷,仇深似海。”

孙可望也冷声道:“莫非是朝廷无力对付东虏,想驱使我等去当炮灰?”

唐王早料到有此一问,不慌不忙道:“二位将军快人快语,本王亦不绕弯子。不错,朝廷与义军过往确有仇怨,其间是非,非一言可尽。然,如今神州陆沉,北方腥膻,建奴铁蹄之下,亿兆汉民皆为奴隶!此乃民族存亡之秋,非一家一姓之仇怨!”

他声音激昂起来:“张献忠将军虽与朝廷为敌,然其终未降清,亦可称一代豪杰。二位将军继承其志,与清虏血战周旋,保全我汉家元气,此乃大义所在!太子殿下于南京,每每言及二位将军抗虏之事,亦深为感慨,言道‘若此等豪杰能为国所用,何愁鞑虏不灭’?”

李定国和孙可望闻言,神色微动。他们被清军和明朝地方武装双重打压,生存极其艰难,突然听到来自南京朝廷的肯定,心情颇为复杂。

唐王察言观色,继续道:“太子殿下深知二位将军处境艰难,特命本王带来些许粮秣、药材、军械,略表心意,绝非施舍,乃是同为抗清袍泽之谊!”他让人将礼物清单呈上。

看着清单上实实在在的粮食、布匹和especially那批精良的刀枪火药,李、孙二人无法不动容。这些正是他们极度匮乏的。

“殿下……究竟欲如何?”李定国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唐王正色道:“太子殿下之意,并非简单的‘招安’。乃是请二位将军,以‘大明御虏将军’之名,继续统率旧部,于湘赣之地抗清!朝廷可提供部分粮饷器械,划定防区,绝不轻易干涉内务。待他日克复中原,必以王侯之位相酬!如此,既可报民族大义,亦可安将士之心,更可觅一条光明的出路,岂不胜过在这深山之中,坐困待毙?”

他给出的条件极其优厚,几乎是承认其半独立地位的合作关系,而非吞并。

李定国眼中精光闪烁,显然心动了。他素有民族气节,抗清意志坚定,若能得朝廷名分和支援,无疑是绝处逢生。

孙可望则更谨慎,眯着眼问:“朝廷……真有如此诚意?不会日后鸟尽弓藏?”

唐王慨然道:“太子殿下以诚待人,天下共鉴!若朝廷背信,本王第一个不答应!况且,如今强虏在外,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岂会自毁长城?二位将军手握强兵,便是最大的保障!”

洞中陷入沉默。李定国与孙可望交换着眼神,显然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最终,李定国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殿下诚意,我等感佩。然此事关乎数万弟兄性命前途,请容我等商议一番,再予答复。”

“理应如此。”唐王点头,“本王便在谷外等候三日。无论成与不成,本王带来的礼物,都请收下,算是本王对抗清义士的一点心意。”

说罢,他坦然起身告辞,毫不拖泥带水。

这份气度和诚意,给李定国和孙可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三日后,唐王得到了答复。

李定国、孙可望同意接受“大明御虏将军”封号,愿与朝廷合作抗清,但要求保持相对独立的指挥权,且朝廷需按时提供约定数量的粮饷。

唐王朱聿键,以极大的勇气和政治智慧,成功地为南明朝廷,也为太子朱慈烺,撬动了湖广僵局的第一块砖,引来了一把可能伤敌也可能伤己的……双刃剑。

消息传回南京,朱慈烺闻报,良久,只说了两个字:“大善。”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