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44:赤色龙旗 > 第二十九章 龙腾虎跃
换源:


       玄武湖畔的公开演示与审计司的账目公示,如同在浑浊的舆论泥潭中投入了两块明矾,虽未能彻底澄清,却也让许多摇摆的人心暂时安定下来。太子殿下展现出的强硬态度与实实在在的“成果”,压制了公开的反对声浪。

然而,朱慈烺深知,舆论的暂时平息源于武力的威慑和利益的再分配,而非思想的真正统一。要巩固新政,必须建立一套更稳固、更可持续的体系,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并将其与太子的权威深度绑定。

他的第一刀,砍向了军队。

这一日,京郊大校场,旌旗招展,杀气盈天。

朱慈烺一身戎装,亲临检阅新整编的京营以及王侃麾下的核心精锐。与以往不同的是,校场旁还设立了观礼台,南京城内凡五品以上官员、有爵位者、乃至颇有名望的士绅耆老,均被“请”来观礼。

首先接受检阅的是初步整编后的京营方阵。虽然队列仍算不上绝对整齐,但士兵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衣甲鲜明,兵器擦亮,显然伙食和饷银得到了保障。他们高呼“万岁”的声音也远比以往响亮。

紧接着,是重头戏——“大明皇家第一近卫旅”(暂编)。这支由原“敢死营”扩编、并补充了部分京营精锐的部队,全部换装了格物院最新生产的燧发枪!虽然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当他们排着整齐的三列线阵,进行装填、瞄准、齐射演示时,那远超火绳枪的射速和稳定性,以及密集的弹雨,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砰砰砰!砰砰砰!

硝烟弥漫,枪声如同爆豆般连绵不绝,远处的木靶被打得碎屑横飞!

观礼台上,文武百官、勋贵士绅无不色变!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太子手中这支新式军队的可怕威力!这已绝非往日那支可以欺瞒、可以敷衍的腐朽京营可比!

朱慈烺趁热打铁,于校场上公开宣布:

“即日起,设立‘大明军事革新都督府’,由孤亲领!全面推行新军制!”

“所有官兵饷银,由都督府会同户部,直接拨付至个人,严禁各级军官克扣!”

“设立‘勋功田’制度,凡立功将士,除银钱赏赐外,可按功勋大小分得田地(来源多为抄没逆产),田契由都督府直接颁发,可传子孙!”

“成立‘军人忠烈祠’,凡战殁将士,牌位入祠,永享祭祀,其家眷由朝廷供养!”

一系列措施,直指旧军队吃空饷、喝兵血、士兵地位低下等积弊,旨在打造一支完全忠于太子、待遇优厚、有荣誉感和归属感的职业军队!

消息传出,京营将士欢声雷动,士气大振!而那些原本靠着喝兵血发财的军官们,则面如土色,却敢怒不敢言。

军队之后,便是更深层次的经济根基重塑。

几日后的朝会上,朱慈烺不顾部分官员的反对,强行推动了两项重大决议:

第一,成立“大明皇家银行”。以部分抄没的金银、未来盐税收入为准备金,发行新式“大明银元”和“大明宝钞”(新钞,设计精美,防伪技术更强),试图逐步统一混乱的货币市场,并为朝廷提供更灵活的金融手段。银行总部设在南京,并计划在未来于各重要城市设立分行。

第二,颁布《专利鼓励条例》。明文规定,凡有能改良工艺、创造新法、有益于国计民生者,皆可至格物院申请“专利”,经核实,可获得十年独家经营权或朝廷重金收购。此举旨在鼓励民间技术创新,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

与此同时,“江南清丈审计司”的工作并未停止,反而更加系统化。

他们不再仅仅针对个人,开始着手清理江南地区混乱的土地产权和赋税账册。虽然阻力巨大,但在太子的强力支持和“敢死营”的隐形威慑下,工作艰难却坚定地推进着。大量被豪强隐匿的土地被清查出来,纳入“官田”或分配给农民,朝廷的税基得以拓宽。

格物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经费充足,人才汇聚。毕懋康全身心投入燧发枪的量产和工艺标准化,宋应星则开始系统性地整理、研究、推广农业、冶金、机械技术。那座皇家庄园内,日夜灯火通明,敲打声、试验声不绝于耳,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然而,改革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和隐秘的反抗。

军中被剥夺了财源的军官暗中怨怼。

地方士绅对清丈土地恨之入骨。

旧式钱庄、当铺对皇家银行的建立充满恐惧和敌意。

那些因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不敢公开反抗,却更加紧密地勾结在一起,暗中诅咒,等待着太子犯错的机会。

朱慈烺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继续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则加速培养和提拔支持新政的少壮派官员、军官和技术人才,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新既得利益集团。

湖广方面,唐王朱聿键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

在初步稳住李定国、孙可望部后,他开始以九江为中心,整顿吏治,招募流民垦荒,恢复生产。他并未急于与左良玉发生冲突,反而派出使者,向左良玉赠送了一批粮饷和太子的慰问诏书,进行安抚和试探,试图稳住这头最大的卧虎。

左良玉对招抚流寇之事极为不满,但对太子展现出的强硬手腕和新军实力也有所忌惮,暂时采取了观望态度,只是更加紧了对武昌周边的控制。

南明的政局,在太子朱慈烺的强力推动下,正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剧痛与重构。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规则在血与火、钢与钱中艰难地建立。

龙已腾空,虎暂蛰伏。

新政的砥柱,在无数的明争暗斗和实实在在的成果积累中,一寸寸地立了起来。虽然依旧摇摇晃晃,根基未稳,但它所指明的方向,却是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充满了危险却也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朱慈烺站在皇宫高处,望着这座正在缓慢却坚定改变的城市,心中没有轻松,只有更沉重的责任。

他知道,内部的初步整合只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的外部风暴。清军绝不会甘心镇江的失败,下一次进攻,只会更加猛烈。

他必须更快,更强。

“传旨给格物院,燧发枪量产速度,必须再加快!”

“告诉王侃,新军训练,一刻不能松懈!”

“令史可法,江北防务,需更加警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