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公司的订单像一剂强心针,让林晓棠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三十件衣服的订单,她的小推车作坊根本完成不了。
“得有个固定地方了。”晚上,林晓棠对着订单发愁,“总不能一直在路边缝衣服吧?”
王氏提议:“要不把西屋收拾出来?虽然小了点,但至少能放台缝纫机。”
林晓棠摇头:“西屋太窄,转不开身。而且人来人往的,影响奶奶休息。”她顿了顿,“我想租个店面。”
“租店面?”林大勇吓了一跳,“那得多少钱啊!”
“我问过了,公社临街的小门面,一个月十块钱。”林晓棠拿出小账本,“现在每天能赚五六块,付得起租金。”
王氏还是担心:“万一生意不好...”
“妈,百货公司的订单就是保证。”林晓棠信心满满,“而且有了店面,还能接更多订单。”
第二天,她开始在公社转悠,寻找合适的门面。看了几处都不满意:不是太偏僻,就是太破旧。
正当发愁时,遇见来供销社买东西的张姐。一听她要租店面,张姐一拍大腿:“巧了!我家隔壁老刘家要搬县里,正愁房子租不出去呢!”
跟着张姐去看房,林晓棠一眼就相中了。位置好,临街,面积不大但方正,后面还有个小院能当仓库。
“多少钱?”她小心翼翼地问。
房主老刘伸出两根手指:“一个月二十,最少租半年。”
林晓棠心里一沉。二十块!超预算一倍!
张姐帮忙讲价:“老刘,晓棠是个体户,刚起步,便宜点呗?”
老刘摇头:“这位置,这面积,二十已经是最低价了。”
林晓棠咬咬牙:“刘叔,我先租三个月,行不行?一次性付清。”
老刘想了想:“成!看张姐面子!”
六十块钱巨款,是林晓棠全部积蓄。交钱时手都在抖,但想到未来的发展,又觉得值。
接下来几天,全家总动员。林大勇负责修葺房屋,林建军粉刷墙壁,王氏打扫卫生,林晓棠则去旧货市场淘家具。
最让她头疼的是招牌。个体户开店不能太张扬,但也不能太寒酸。想来想去,决定简单写个“晓棠服装”就行。
韩铮听说后,主动找来:“招牌我帮你做。”
第二天,他扛来一块刨光的木板,用红漆工整地写上“晓棠服装”四个字,右下角还画了朵小小的海棠花。
“真好看!”林晓棠惊喜不已,“韩大哥,你还会画画?”
韩铮淡淡一笑:“在部队出过板报。”
挂招牌时引来不少人围观。红底黑字的招牌在街上格外显眼,海棠花更是点睛之笔。
“晓棠要开店了?”“个体户也能开店?”“真能耐!”议论声中有羡慕有好奇。
李建国正好路过,阴阳怪气地说:“哟,个体户也学人开店?别三天就倒闭了!”
林晓棠还没说话,韩铮一个眼神扫过去,李建国立刻溜了。
开业前一天,林晓棠紧张得睡不着。六十块钱的投资,万一失败了...
“别怕。”韩铮不知何时来到店外,“你的衣服好,肯定受欢迎。”
林晓棠心里一暖:“韩大哥,你怎么来了?”
韩铮递给她一个小木盒:“开业礼物。”
打开一看,是套崭新的缝纫工具:剪刀、尺子、划粉...每件都闪着金属光泽。
“太贵重了...”林晓棠不好意思收。
“工具好,活才好。”韩铮说完,帮她锁好店门,“早点休息,明天要忙。”
果然被韩铮说中了。开业第一天,店里就挤满了人。有老顾客来捧场,有好奇的来看热闹,还有百货公司的采购员来验货。
林晓棠忙得团团转,又要介绍衣服,又要量尺寸,还要赶订单。王氏来帮忙收钱,林建军维持秩序,林大勇则在后面小院赶工缝纫。
中午时分,韩铮来了,还带着几个饭盒:“食堂打的饭,凑合吃。”
林晓棠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在最忙乱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出现。
饭后,韩铮竟然留下帮忙。他话不多,但干活利索:整理货架、包装衣服、甚至还会用缝纫机改尺寸。
“韩大哥,你连这个都会?”林晓棠惊讶不已。
韩铮头也不抬:“在部队什么都要学。”
有韩铮帮忙,效率大大提高。到晚上关门时,一算账,竟然卖了五十多块钱!加上百货公司的定金,一天收入就快抵上一个月租金了!
全家人都惊呆了。林大勇数钱的手都在抖:“一天...一天就赚这么多?”
王氏喜极而泣:“晓棠有出息了...真有出息了...”
林建军兴奋地计划着:“照这样下去,咱们很快就能盖新房了!”
晚上清点货物时,林晓棠发现一个问题:很多顾客想要改尺寸,或者加个花边什么的,但店里只有一台缝纫机,根本忙不过来。
“得请个人帮忙。”她对家人说,“专门负责修改衣服。”
王氏犹豫:“请人得花钱吧?”
“花得起。”林晓棠算着账,“请个人一天一块钱,能多做好几件衣服,值得。”
第二天,她在门口贴了招工启事。来看的人不少,但要么手艺不行,要么要价太高。
下午快关门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还...还招人吗?”
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指上都是针眼。
“你会缝纫?”林晓棠问。
姑娘点头:“跟我娘学的...她以前是裁缝。”
林晓棠拿块布让她试。姑娘手法熟练,针脚细密,比王氏做得还好。
“你叫什么?一天八毛干不干?”
姑娘眼睛一亮:“叫小娟!干!肯定好好干!”
小娟果然能干。不仅手艺好,人还勤快,打扫卫生、整理货架都抢着干。有了她帮忙,林晓棠轻松多了,可以专心设计和谈生意。
百货公司的第一批订单如期交货。采购员验货后很满意,当场又下了五十件的订单。
生意走上正轨,林晓棠却不敢松懈。她每天早早开门,很晚才关门,记账、盘货、设计新款,忙得脚不沾地。
韩铮几乎天天来,有时带饭,有时帮忙,有时就静静坐在角落里看她忙碌。
这天打烊后,林晓棠忍不住问:“韩大哥,你天天来,厂里没事吗?”
韩铮整理着货架:“厂里改革,半停工。”
林晓棠心里一动:“那...你要不要来店里帮忙?一天给你开一块五!”
韩铮手一顿:“我不要钱。”
“那怎么行...”林晓棠急了,“不能老是白帮忙...”
韩铮转过身,看着她:“我自愿的。”
灯光下,他的眼神格外深邃。林晓棠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慌忙低头整理衣服:“那...那请你吃饭总行吧?”
韩铮嘴角微扬:“好。”
小店开业一个月,算总账时林晓棠惊呆了:除去所有开销,净赚一百二十块!比摆摊时翻了一倍!
全家人都乐疯了。林大勇特意去买肉打酒,要好好庆祝。
晚上关店后,林晓棠做了几个菜,请韩铮来吃饭。小娟也被留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林大勇喝多了,拉着韩铮的手说:“韩铮啊...多亏你帮晓棠...叔敬你一杯!”
韩铮一饮而尽:“晓棠自己争气。”
林晓棠心里甜甜的,又有点酸酸的。这一路走来,确实多亏了韩铮。可越是依赖他,就越怕失去他。
饭后,韩铮帮忙收拾。两人在厨房洗碗时,他突然说:“厂里可能要裁员。”
林晓棠一愣:“那你...”
“我没事。”韩铮擦着碗,“技术骨干,留厂察看。”
林晓棠松口气,又替他委屈:“留厂察看算什么?你技术那么好...”
韩铮淡淡道:“树大招风。”
收拾完,韩铮要走。林晓棠送他到门口,鼓起勇气说:“韩大哥,要是...要是厂里待不下去,就来店里吧。我给你开工资,不比厂里少。”
韩铮看着她,月光下的眼睛格外明亮:“好。”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林晓棠心里既期待又忐忑。期待他能来帮忙,又怕他真的被裁员。
回到店里,她抚摸着一件件衣服,心里充满感慨。从推车小摊到固定店面,这一步走得太不容易。
但这才是开始。她要让“晓棠服装”走出公社,走向县城,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