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与渊书 > 第三十一章 京都
换源:


       漫漫长夜刚刚结束,云还有点迷糊,它扯了两抹霞光遮住眼睛,便静静的再次睡去了。

而霞光染得白云全身是金黄,如同搅匀的蛋液,在搅匀的蛋液下方,静静的匍匐着一座巨大的城市,安静稳重,如同亘古就存在的城市。

京都,卉朝时,被称为天封城。

为夏朝国度一百六十七年,已经历经九代帝王。

东京城周阔三十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两百余万,富华甲天下。

这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而高大的城墙外,一辆马车正缓缓驶来,车中坐着两个人,一个少年,一个中年。

少年躺倒在马车里的软塌上,他只觉得自己的脑子在天旋地转,而身旁的中年看了看他,好笑地摇了摇头。

“你怎么还会晕马车呢?”

“我从小到大就没有出过门,自然也就也不知道自己会晕马车。”少年的声音有气无力的。

两人正是不久前从申都山上下来,来往京都的魏年和徐三。

魏年不会骑马,且还带着一些书籍,徐三只能雇了一辆马车,一千五百多公里路,两人走了七天,这才堪堪走到京都面前。

徐三掀开开窗帘,看着伟岸的城墙和城墙门上的牌匾,上面书写着三个大字,清晋门。

像魏年这样从的凉州来的,都是从西边入城。

徐三回头看了看魏年,少年正靠在软榻上闭目养神。

其实也不算闭目养神,只算是闭着眼睛,因为一开睁开眼睛看着摇晃的马车,魏年就会控制不住的头晕。

就这还是魏年一直用着“静”字言令,不断消除自己的头晕的情况了。

要是换没学会言令的魏年,他估计自己大概会吐虚脱在路上。

也是幸亏魏年这七天频繁的使用“静”字言令,他现在的书写已经快了很多,他估摸着,应该没有人能打断现在自己释放言令的过程。

徐三看着闭目养神的魏年,他略带顾虑的问。

“你真的要这么做?在京都生活可是很不容易的。”

魏年点点头,虽因为晕车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却表示出了他的决心。

徐三从申都山上接下来魏年时,给了他三个关于在京都生活的选择。

第一个,徐三在京都的平安巷有一套房子,魏年可以住进去。生活所需都由徐三供给,魏年只需要好好读书,然后在明年的一月考入京都六大学院之一。

这是个最优越的条件,但是魏年却摇了摇头,询问他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于是徐三给了他第二个选择,进孝文王府当一个伴读的书童,主要就是陪着世子一起读书,也是同样可以在明年的一月参加京都六学院的考核。

魏年听过后,也摇头拒绝了,选择了第三个。

在京都找一酒坊,当个酿酒师傅或者帮工,熟读四书五经后,参加明年的考核。

京都很大,人心是很复杂的,魏年选择了去酒坊,就得独自面对这天底下最复杂的一个江湖。

徐三很不放心,路上一直劝说他在改主意,而魏年却坚定地选择第三个,他有自己的理由。

第一个条件是最舒服最安逸的,在京都有自己的宅子,一切供给全部由徐三负责,可以说完全达到衣食无忧。

那么为什么魏年会拒绝呢?

很简单,徐三的确是看着魏年长大的,可他毕竟不是魏年的父亲,要把生活压力全压在自己的这个叔叔身上,魏年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脸。

少年自有青云之志,怎能坦然花销着并非自己亲属的徐三叔的好意。

第二个选择也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且在王府内与世子同吃住,不说多么轻松,但是读书写字用的自然是京城里最好的笔墨书籍,怎么会不好呢?

而魏年还是拒绝了,因为他不想去当别人的奴才,说的好听是书童,但其实就是去王府当下人。

他虽然是一个小镇的普通少年,但是腰真的不至于软到能随便跪下去。

于是魏年选择了最辛苦的一条路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去当一个酿酒师也好,学徒也好,用自己的手艺换取生活学习所需。

在城门口军士检查过后,马车缓缓地驶入城内,魏年掀开窗帘,陌生而热闹的街景就映入了他的眼帘。

这是有别于碣石镇的庞大城市,原来的镇子上,最高的楼房也不过是李林秋客栈的四层楼。

而京都的高楼,九层十层的精美建筑,比比皆是。

干净的黑瓦白墙,窗棂上复杂而工整的纹路,房檐处精美的雕梁画栋,没有一处不在向未年展示着这座都城的繁华和大气。

京都边缘高耸的城墙一直环抱着这座城市,向远处更远处延伸,直到到了极远的地方,被远处的高楼遮挡,如果说九州是一个天下的话,那这被城墙围住的京都,似乎也是一个天下。

魏年来时听徐三说,京都城里的人有些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座城市一步。

光从贯穿京都东西的文韬大路往前笔直地行走,绕过内城,从西面走到东面尽头,就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

在缓缓前行的马车上,魏年依然掀开着窗帘,看着自己前行在能容纳八台马车并驾齐驱的文韬路上,心里一次又一次感慨京都的宏大,他转头问徐三。

“徐三叔,你这是要带我去哪儿?”

徐三笑着对他说,“小年你要强,不肯接受我的供给,但是我总不可能不管你吧,接下来我带你去一个酒坊,酒坊的老板是我你你父亲都认识的人。你在他面前露一露手艺,就能留下来,这样我就算出门在外也放心了。”

“哦哦,这样啊。”魏年点点头表示明白,突然又抓住了其中的一些关键句子,他继续问道。“徐三叔你要出京都吗?”

徐三点头对他说。“是啊,夏朝周临海边境出了点问题,老师让我去看一下。”

魏年不知道这有点问题,到底严不严重,所以他也只得乖乖的点点头,对徐三说。

“那徐三叔在外面要多加小心。”

“哈哈,会的会的。”徐三看着面前的少年,笑着点点头。

马车行驶了一个时辰左右,才来到一个巷子门口,魏年背着行礼,提着一个竹箱,两人下了马。

徐三和赶车的车夫说了些话,把一路过马车的费用跟他结清了,而魏年则是在路边略做了一些活动,让自己的脑袋从眩晕状态中清醒几分。

说实话,如果这马车再多坐一段时间,魏年觉得可能“静”都压不住自己了。

他转头向自己进城的方向看去,城门早已看不见了,就连周围的城墙都变得矮矮小小的,被远处的高大建筑遮挡了。

车夫离去,徐三领着魏年就往巷子里走,巷子比主路上欠缺了些热闹,但是却依然有来来往往的路,路边卖吃食的,卖衣服的,卖用具的,卖家具的应有尽有。

偶尔魏年还会看见有乞讨的老人小孩,也不敢离店铺太近,就躲在某个无人的墙根脚下,祈求地看着来往的行人。

魏年跟着许三一路前行,在巷子的某个岔路走了进去,最后在某一家店铺门口停下了。

魏年抬头看着店铺的招牌。

“韩记”。

略微有些掉漆,但是却也是擦得干干净净的,木门和隐隐约约看得见的店内酒坛都稍显有些旧意,但是好在坛体和红色酒封都干净整洁,算是为这家店挽回了几分颜面。

徐三带着魏年走进了店铺,这时立马就有一个人出来招呼。

“您好,请问您是要打酒吗?”声音清脆,如同黄鹂的轻啼。

魏年转头看去,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绿衣姑娘,袖口微微卷起,露出了犹如白藕一般的手腕,头发干净利落的盘在后面,用丝巾包裹,眼神水盈盈的,面带微笑,清雅的如同如同岸边的一束白菊。

徐三朝着姑娘问到。“我来找韩之成,我与他是旧相识,特地来找他,他可在店里?”

绿衣姑娘露出好奇的眼神,朝着徐三轻轻一揖。

“原来先生是来找父亲的么,那劳烦您稍等一会,我去院里叫他。”

绿衣姑娘罗裙轻摆,从柜台旁的小门走进了里面去。

魏年转头看着徐三,“就是这里吗?”

徐三点点头。“是的,就是这里。”

两人还没交谈两句,这时一个暴躁而迷糊的声音传了出来。

“谁找我啊?若儿你也是,我正要休息,非要拉我出来。”

“父亲,这位先生说他是您的旧相识,特地来找您的。”绿衣女子的声音一同传出来,似是在对来人解释。

“旧相识?哈哈,我哪有什么旧相识,老朋友走的走跑的跑,早就不剩几个了。”

这时徐三上前一步,声音平缓的说。“那韩之城,你可还认识我?”

来人从门口出来,也是个中年男人的模样,一头微微有些卷的头发散乱的披在身后,脸庞还沾着一点油光,鼻子尽头泛着微微的一些红,眼神也有些迷离不清,就像喝醉了似的。

绿姑娘的父亲眯起眼睛看向徐三,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想起来面前这个面容普通的中年男子到底是谁,倒是穿着一身书生的衣服,可是自己似乎并不认识他。

“你谁呀。我认识你吗?”疑惑的声音从他满是胡茬的口中说出。

徐三可能也是知道自己长时间没有回京都,便朝着他笑了笑说。

“我是徐路遥。”

“徐路遥?谁啊,我怎么不记得自己认识一个叫徐……”面前这个男人脸色更加疑惑,他念叨着徐三的名字,好像根本没有想起来。

就在未年以为是不是徐三叔找错人的时候,男子似乎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眼神一凝,惊呼到。

“徐路遥!徐三!你居然没死!”他几步就窜到徐三面前,双手按住他的肩膀,仔细的端详着他,眼神中满是激动怀念,甚至已经开始有了几丝泪光。

“你知道吗?我一直以为你死了,当年夏蕾姐逝世了,星桾大人也……”徐三也看似激动地把韩之成搂住,却在他耳边快速的说一声。

“隐瞒世子的身份。”

然后大声的说。

“是啊,我可是十多年没见你了”

这声交代极其的轻微,只有两人能听见,却让酒醉的汉子心中一震。

世子!

夏蕾姐的,儿子。

他转头看向徐三身旁的那个少年。

眼神清俊,温雅,就如同夏蕾姐和星桾大人同时在看着自己一样,韩之成心中顿时一股热流匆忙涌出。

两人分开,韩之城忍住眼中的激动和怀念,强作镇定的转头问徐三。

“三啊,这个少年是谁?”

许三笑着对他说。“这是我的一个侄子,叫做魏年,他的父亲叫魏仙,这次来京都是为了参加学院的考试,所以我带他来你这住一段时间。放心,不白住,年哥酿酒的手艺还不错,可以在你这儿帮忙什么的。”

说到魏仙两个字的时候,徐三暗示似的加重了语气。

“原来是仙大……哥的儿子,哈哈,放心放心,仙哥的儿子,我自然是会好好照顾的。”

本来韩之城的仙大人三个字就要脱口而出,被徐三使的一个眼色硬生生把最后一个字憋在了口里,生硬得转换了称呼。只大力的拍着自己的胸口,把事情都揽了下来。

看着两个人交流,魏年也没有闲着,他从腰间取下了一个酒葫芦,双手递给韩之城。

“韩叔叔,初次见面,这是我酿的酒,您尝尝。”

虽然韩之城都没有考校自己的手艺,就决定收下自己,魏年却还是想让面前的这个人尝一尝自己酿的酒。

毕竟自己之后是要在这里当帮工的,只有酿酒的技艺才是他的底气。

“哈哈,好好,我尝尝。”

韩之城笑着接过酒,打开葫芦后,原本并不在意的他嗅到了葫芦中那饱满的桃香,一股熟悉的味道涌上心头,他小心翼翼的凑到葫芦口,闻,然后轻轻地抿了一口。

泪,不知不觉间就涌了出来。

是夏蕾姐酿出的酒的味道……

韩之城拼命的擦掉了眼角的泪珠,强忍着发酸的鼻子,笑着问魏年。

“贤侄酿酒技术很好啊,你这酒叫什么名字?”

魏年看韩之城很喜欢这酒,原本有些悬着的心这才慢慢放下,他目光清澈地看着眼前的卷发男人,笑容清澈,如朝阳一般。

“韩叔叔喜欢就好,这酒叫做金玉露。”

魏年的眼神,笑容让韩之城不自觉地呆立在原地。

像,太像了,不愧是夏蕾姐的儿子。

仿佛是被阳光灼伤一样,回过神来的韩之城不自觉的避开了自己的眼神,看着手中的酒葫芦,似乎是捧着一件珍宝,他喃喃自语地说。

“金玉露啊,好,太好了。”

也不知道是在夸酒还是在夸人。

或者是在夸这段正在重逢的过往。

而一直没有说话的绿衣少女,站在旁边看着父亲和面前的两人交流,眼神变得好奇且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