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重生签到:我回到了爸妈确诊那天 > 第125章 爸妈的创业课
换源:


       林川的拖鞋踩在楼梯上发出轻响,声控灯随着他的脚步次第亮起。

厨房门虚掩着,蒸腾的热气裹着青菜清香从门缝钻出来,混着剁馅的“咚咚”声,像根柔软的羽毛扫过他的心脏。

推开门的瞬间,他差点撞翻门边的竹篮——里面码着整整齐齐的白菜,每颗都带着新鲜的泥土星子。

周秀芬系着他去年送的印着“川晚生鲜”logo的蓝围裙,正握着菜刀把白菜梆子切得细碎,刀背在案板上敲出轻快的节奏。

苏晚站在她旁边,手腕上沾着白面粉,正把调好的肉馅往青瓷盆里装,见他进来,眼睛弯成月牙:“醒了?你妈五点就把我从被窝里拽来了。”

“五点?”林川脱口而出。目光扫过墙上的挂钟,指针刚过六点。

周秀芬没抬头,刀尖在白菜心划出整齐的纹路:“社区张姐说她老伴儿失眠,天没亮就来敲我家门,说想学包青菜饺子给老头当早饭。”她把切好的菜末拢进肉馅,掌心压着木勺顺时针搅动,“我合计着,反正咱们家冰箱里囤的都是‘川晚’直供的有机菜,放着也是放,不如教几个老姐妹。”

“还有我。”林建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川转头,看见父亲蹲在厨房门口,手里举着颗白菜,正给拎着竹篮的张姐演示:“您瞧这根部,发白的是大棚菜,带点青的是露天长的,甜。”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叩了叩菜根,“我在机械厂修了三十年机器,看纹路最准——就跟看零件似的。”

张姐眯着眼睛凑近看,忽然笑出了声:“老林头,你这挑菜的本事比修机器还利索!”

林川的喉咙突然发紧。

前世的父亲总在车间里默不作声,退休后坐在阳台抽烟,烟灰落了一地也不说话;前世的母亲总在超市收银台后数钱,回家就揉着腰说“今天站得腿疼”。

可此刻的父亲腰板挺得笔直,讲解时眼里闪着他记忆中修好了老机床才有的光;母亲搅动肉馅的动作利落得像在超市扫条形码,连说话的尾音都带着点从前给顾客推荐特价菜的雀跃。

他悄悄摸出手机,家徽系统的提示框跳出来:【实时亲情值监测:当前每分钟 2,来源:周秀芬(价值实现)、林建国(技能输出)、张姐(情感联结)】。

红色数字像团小火苗,烧得他眼眶发热——上回亲情值增长这么快,还是他第一次带父母去肿瘤医院做筛查,母亲握着他的手说“小川,妈信你”的时候。

“愣着干啥?”周秀芬抬头擦汗,额角的碎发沾着面粉,“去把早市订的香菇搬进来,苏晚说王阿婆爱吃菌菇馅的。”

林川应了一声,转身时撞翻了墙角的塑料桶。

“哗啦”一声,几十双竹制饺子皮模具滚了满地——那是他上个月让工厂定制的标准化工具,本打算这个月在“川晚”社区店推行“三分钟包饺法”。

此刻模具散在母亲的菜筐旁,金属的冷光和竹制的温润混在一起,忽然就没了前世计划里的棱角。

上午十点,小区活动室的折叠椅挤得满满当当。

林川站在最后一排,后背抵着冰凉的墙。

周秀芬站在用两张课桌拼成的“讲台”前,手里举着颗带虫眼的白菜:“你们看,这叶子上的洞洞不是坏了,是没打农药。”她用小刀剖开菜心,露出金灿灿的内芯,“超市里总把最漂亮的摆前面,可咱们这些老家伙,不就爱捡‘剩’的?”

“对!”陈阿婆举着皱巴巴的塑料袋站起来,“我儿子总说我买的菜‘卖相差’,昨天我用这虫眼菜熬汤,他喝了三大碗!”

老人们哄笑起来,有人举着刚揉好的面团晃:“秀芬,我这面软不软?”“水放多了,加把干面粉。”周秀芬走过去,手把手教那位阿伯揉面,“您记着,揉面要像哄小孙子,得顺着劲儿……”

林川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林小雨发来的视频。

画面里,周秀芬正拿着计算器:“成本三块五,咱们卖六块。”她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2.5”,“这两块五,给红星村的娃娃们买本子。”镜头转近,黑板角落歪歪扭扭写着“秀芬奶奶爱心基金”。

“哥,我把这个录进《社会回路》作业了。”林小雨的语音带着点兴奋的鼻音,“教授说这是‘情感溢价’的典型案例——老人们卖的不是饺子,是被需要的感觉。”

林川望着讲台上的母亲。

她的围裙口袋里还塞着超市时期的小圆章,此刻却在给老人们盖“合格饺子”的红印;她的手指因为常年按收银键有些变形,此刻却在教张姐怎么把饺子捏出“元宝褶”。

他忽然想起系统新手任务时,他跪在医院走廊签病危通知书的场景——那时母亲的手冰凉得像块石头,现在却暖得能焐热整间屋子。

下午两点,“川晚”总部会议室。

财务总监推了推眼镜:“复制社区工作坊的话,单店利润率会从35%降到12%。”投影屏上,青菜饺子的成本核算表泛着冷光。

林川调出手机里的实时监控画面——活动室里,老人们举着自己包的饺子拍照,陈阿婆把饺子举到镜头前,嘴上抱怨“褶子没捏好”,眼角却堆着笑。

“过去两小时,亲情值涨了147点。”他敲了敲桌子,“上季度咱们拿A轮融资,1000万换15%股份,对应估值6600万。而亲情值每涨1点,系统评估能带来387元的长期用户粘性收益。”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

市场总监忽然开口:“上周做用户调研,60岁以上会员说‘在川晚找到归属感’的比例,比三个月前高了42%。”她点开另一份报告,“有位阿姨说,她儿子现在每天主动问‘妈今天包什么馅’——以前他半年都不打一次电话。”

财务总监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深痕。

“通过。”他合上文件夹,“但需要试点数据。”

“已经在试点了。”林川打开微信,周秀芬的消息弹出来:“小川,李阿伯说他儿子想给工作坊捐台新压面机,说是‘给咱老伙计的创业基金’。”

傍晚六点,林川推开家门时,厨房飘来红烧肉的香气。

林建国坐在沙发上翻一本泛黄的登记簿,封皮上印着“宁州机械厂工会”。

“这些是我下岗那年的工友名单。”他指着本子上的名字,“老周会做酱牛肉,老陈能腌泡菜,老吴的手擀面——”他忽然顿住,“就是没人信他们还能干活。”

“你妈说,下个月开个‘老伙计厨房’。”林建国把本子推给林川,“我琢磨着,先从手擀面开始?”

林川接过本子,指尖抚过“林建国”三个字旁边的红戳——那是他二十岁时给父亲填的“困难职工登记表”。

此刻本子上多了几行新字,是周秀芬的笔迹:“老周(酱牛肉)、老陈(泡菜)、老吴(手擀面)——可教技能”。

家徽系统突然震动,【叮——检测到代际信任闭环形成,亲情值 50,累计1200】的提示在屏幕上跳动。

林川抬头,看见母亲正把红烧肉盛进青花瓷盘,父亲凑过去夹了块,被烫得直甩手,两人笑作一团。

“爸,妈。”林川把本子轻轻放在茶几上,“这回换我跟你们学创业了。”

周秀芬擦了擦手,从围裙口袋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我让苏晚帮着写了招牌,明天工作坊开业用。”她展开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秀芬饺子坊——包的是菜,暖的是心”。

林川望着那几个字,忽然想起前世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小川,妈没本事,就会包点饺子……”那时他攥着母亲的手,说不出话。

此刻阳光透过纱窗洒在纸上,把“秀芬”两个字照得发亮。

深夜,林川站在阳台收衣服。

楼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他探头一看,陈阿婆正踮着脚往活动室门上贴什么。

路灯下,能看见她手里举着张红纸,上面的字写得很用力,笔画都透到了背面——那是她连夜让孙子教着写的招牌:“陈阿婆的爱心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