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重生签到:我回到了爸妈确诊那天 > 第57章 这光,得照进咱家窗子里
换源:


       清晨五点零三分,林川的生物钟比闹钟先醒了半刻。

手机屏幕在枕头边幽幽亮着,壁纸里父亲新写的“已确诊,正在好转”几个字还带着墨色的湿润感,像刚从笔尖落下来的。

他伸手去够手机,指腹刚碰到屏幕,一道珍珠母贝般的微光突然从界面右下角漫开——那是昨夜系统提前解锁的时间回溯卡,正躺在物品栏里,卡面流转的光纹像道未闭合的裂缝,隐隐能看到另一侧的虚影。

他指尖悬在“使用说明”按钮上,迟迟没点下去。

这张卡来得太巧了,恰在父亲第一次坦然翻开病历本、把三十年喷漆房的防护笔记交给研究员的深夜。

前世ICU里父亲用指节在他手心划“别怕”的触感突然涌上来,那时他攥着病危通知书,连哭都不敢出声;现在他盯着这张卡,喉结动了动——系统或许比他更懂,有些遗憾的裂缝,需要光来补。

“小川?”

门被推开一道缝,周秀芬的声音裹着厨房的小米粥香飘进来。

她手里攥着张A4纸,边角被捏出了褶皱,显然在裤兜里揣了一夜。

“赵主任那边催着要签知情同意书,我……没敢应。”她走进来,拖鞋在地板上蹭出细碎的声响,“你看看这上面写的,‘研究方有权在匿名化后用于商业开发’,匿名化是啥?要是有人拿咱们的病……”她喉咙发紧,没说下去。

林川坐直身子,接过文件。

纸张还有折痕,是从医院复印室刚拿回来的。

条款第三页用小五号字印着“数据使用权归属”,“匿名化”的定义仅写了“去除姓名、身份证号等直接标识”,却没提手机号、病史特征这类间接识别信息。

更关键的是,末尾“收益分配”栏是空的——这和三天前他带着社区法律顾问和医院拟定的《患者主导型合作书》完全不一样。

“妈,您做得对。”他把文件摊在腿上,指尖划过“商业开发”四个字,“去年我帮社区老人维权,有个阿姨的体检数据被卖给保健品公司,天天接到骚扰电话。”周秀芬的手指绞着围裙带子,指节发白:“我不怕病,就怕咱们的命……成了别人碗里的菜。”

林川掏出手机,直接拨给陈博士。

电话响了四声才接通,背景音是实验室的仪器嗡鸣。

“林先生?”陈博士的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

“赵主任给的同意书,和我们商量的版本差太多。”林川没绕弯子,“匿名化标准、数据用途、收益分配,这些关键条款全删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

“赵老师觉得……太复杂的协议会影响研究效率。”陈博士的声音低下来,“他说临床数据讲究时效性,多一道流程就可能耽误病例分析。”

林川捏着文件的手紧了紧。

前世他在互联网公司做客服,见过太多“效率至上”背后的吃相——用户隐私被打包卖,投诉电话打到手软,最后只换来一句“系统漏洞”。

“陈博士,”他放缓语气,“如果我爸妈的数据能救一百万人,那这一百万人里,能不能有他们的一份保障?”

那边的仪器声突然清晰起来,像是陈博士走到了走廊。

“我明白。”他的声音里有了底气,“我现在就去实验室找赵老师,把你们拟的合作书再拿出来谈。”

挂断电话,林川打开系统界面。

今日签到地点果然还是“华夏肿瘤医院实验室”,但奖励栏空荡荡的,只有一行小字缓缓浮现:【当信任被试探,守护需有形】。

他盯着这行字,后颈泛起凉意——这不是系统惯常的奖励提示,倒像是某种提醒。

手机在掌心震动,是苏晚的消息:“早市的有机菠菜到了,给你留了两把。”他突然想起,苏晚作为社区工作者,上个月刚帮独居老人争取到了“医疗数据社区备案”的试点。

指尖快速敲下:“晚晚,能帮我联系社区法律顾问吗?需要以‘重大健康项目社区监督’的名义,成立个银龄健康数据共治小组。”

二十分钟后,周秀芬端着粥碗进来时,林川正对着电脑敲章程。

“妈,您和刘婶她们不是总说‘买菜要挑新鲜的,办事要见真章’吗?”他指着屏幕上的“监督团职责”,“咱们成立个小组,每月随机抽查一次数据使用记录,研究方得现场答疑。您当组长怎么样?”

周秀芬的眼睛亮了。

她凑到电脑前,老花镜滑到鼻尖:“还能要求看脱敏日志?那得把‘随机抽查’改成‘突击检查’,省得他们提前准备!”她转身从抽屉里翻出钢笔,“我现在就给刘婶打电话,她儿子是律师,正好懂这些!”

下午三点,林川抱着一摞材料走进医院会议室时,赵明远正翻看着《银龄健康数据共治小组章程》,镜片后的眉头拧成了川字。

“林先生,你们社区……也要管科研?”他把章程往桌上一放,钢笔敲着桌面,“临床研究需要严谨性,不是过家家。”

林川把材料摊开,最上面是周秀芬手写的诉求信:“我们愿意帮人,但得知道,帮到了谁,怎么帮的。”墨迹在信纸上晕开,像朵淡蓝的花。

“不是管,是陪。”他拉过椅子坐下,“我妈说,菜要自己看着火候才香,命,更得自己盯着。”

赵明远冷笑:“情感不能替代科学。”

林川没接话,打开平板播放视频。

画面里,周秀芬系着红围裙站在实验室小厨房,陈博士举着量杯手忙脚乱:“周阿姨,您说的‘一把枸杞’到底是多少克?”“傻小子!”周秀芬拍开他的手,“攥紧了不撒的是二十克,松松的是十五克。”她转身从罐子里舀出半勺盐:“炒菜的盐,就这么多,多了苦,少了寡。”镜头扫过,陈博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周式计量法:手攥=20g,手松=15g”。

下一段视频,林建国站在实验室模拟喷漆房里,拿着激光笔指着通风口:“湿度超过60%,油漆会挂水珠,所以我们那会儿每两小时测一次湿度。”十几个研究员围坐在地上,有的举着录音笔,有的在平板上画图,连赵明远的学生都挤在最前面,眼睛亮得像星子。

“您要的‘完美样本’,不只是数据。”林川关掉视频,“是我妈教你们怎么把‘一把’‘半碗’变成科学计量,是我爸用三十年经验换的通风曲线。他们能教您怎么吃,也能教您怎么活。但前提是——”他直视赵明远的眼睛,“您得把他们当人,不是资源。”

会议室里的空调突然响了。

赵明远盯着平板里定格的画面,林建国的背影被实验室的白光照得发亮,手里的激光笔正指着“湿度60%”的标记——那是他二十岁时在车间本子上写的第一条记录,现在要进教科书了。

“明天开始,共治小组可随时调阅脱敏日志。”赵明远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哑意。

他伸手整理桌上的章程,指节蹭过周秀芬的手写诉求信,“不过……突击检查前,至少提前半小时。”

林川笑了:“成交。”

傍晚的风裹着桂花香吹进楼道。

林川搀着父母往家走,周秀芬的腰板挺得笔直:“今天赵主任见着我,主动问‘周组长,明天抽查哪个科室’,那语气……”她抿着嘴笑,“像我当年当超市质检组长那会儿。”林建国哼着《咱们工人有力量》,脚步轻快得像要跳起来,西装口袋里还揣着陈博士送的“荣誉研究员”胸牌。

走到单元楼下,林川抬头看自家窗户——暖黄色的光从窗帘缝里漏出来,像团揉软的云。

手机突然震动,系统界面无端亮起,没有签到提示,没有地点标记,只有一行新文字静静浮现在屏幕中央:【亲情守护者,亦可成为光】。

他站在原地,望着窗玻璃上映出的三人剪影。

风掀起母亲的银发,父亲的西装角轻轻扬起,而他的影子,正稳稳地护在两人中间。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系统要的从不是机械的签到,而是有人敢在规则面前,为所爱之人点一盏灯——这盏灯或许不够亮,却能让那些被阴影笼罩的遗憾,照见修补的可能。

夜很深了,林川躺在卧室里,盯着手机屏幕。

时间回溯卡的光纹还在缓缓流动,而系统界面右下角,“次日签到”的提示已经悄悄浮起,地点标记清晰地写着:“华夏肿瘤医院实验室”。

他关了灯,黑暗中,那张卡的微光仍在闪烁,像颗落在掌心的星子,等着天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