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重生签到:我回到了爸妈确诊那天 > 第79章 这铁疙瘩,得听人话
换源:


       晨雾未散,工坊外的水泥地上还积着昨夜暴雨的水洼,倒映着褪色的“银发智造”横幅。

林川蹲在工作台前,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得他眼底泛青——系统界面里那张泛黄的《三代人力配送车结构优化方案》仍在流转,右下角“林建国1997.4”的墨迹像被水洗过般清晰。

他拇指无意识摩挲着胸口,那里还留着昨夜系统徽章嵌入时的灼热感,像父亲年轻时握过的扳手,带着金属特有的温度。

前世父亲咽气前的呢喃突然撞进脑海:“小川,爸要是……要是当年没烧那图纸……”那时林川正攥着医院缴费单在走廊狂奔,根本没听清后半句。

现在他盯着屏幕里的图纸,喉结动了动——系统在替父亲捡回被岁月碾碎的锋芒。

“得让他亲手把这东西造出来。”他手指重重按在“保存图纸”的虚拟按钮上,屏幕蓝光在他镜片上碎成星子。

“吱呀——”工坊铁门被推开半扇。

林建国裹着件洗得发白的藏青工装挤进来,胶鞋踩过积水发出“吧嗒”声。

他怀里抱着个铁盒,盒盖边缘还沾着锈迹,正是昨晚从阁楼翻出的老物件。

“小川,你看这个。”他掀开盒盖,露出半卷泛黄的草纸,“昨儿翻到的,九七年打草稿用的,那时候穷,图纸背面都得写满计算式。”

林川凑过去,草纸上歪歪扭扭的数字突然和系统里的图纸重叠——父亲当年用铅笔标注的“减震簧预压值?”后面,系统图纸上赫然写着“1.8kN”。

他心口发紧,抬头时正撞见父亲弯腰查看三轮车底盘的侧影:两鬓的白发在晨雾里泛着银,后颈还留着年轻时被车床铁屑烫出的旧疤。

“老林,这转向轴角度我量了三遍。”老马拎着焊枪从里屋晃出来,裤脚沾着焊渣烧出的洞,“按你图纸上的27度切,减震效果能比市面上的车好三成。”他把焊枪往工作台上一放,火星子溅在草纸上,林建国手快地把铁盒往怀里一收,像护着什么宝贝。

“老马叔,您看这儿!”小杜举着平板从另一侧挤过来,马尾辫上还沾着昨夜加班的碎线头,“图纸上这个凹槽,正好能装压力传感器!林叔您九七年就预留了智能接口?”她指尖戳着平板上的3D模型,眼睛亮得像淬了星子。

林建国愣了愣,粗糙的指腹蹭了蹭后颈:“哪懂啥传感器……那会儿给纺织厂送货,拉布卷的车过减速带,布卷老往下滑。我就想,要是车能‘知道’颠得厉害,自己软和点就好了。”他蹲下来,用油污的食指在地上画了个圈,“就这儿,加个弹簧,再连根连杆——车一颠,弹簧压下去,连杆就把减震调松。笨法子,可管用。”

林川靠在门框上,喉咙发涩。

前世父亲总说“老了,跟不上智能时代”,此刻他却看着这个被时代甩在身后的老工人,用最原始的机械语言,写出了“以人为本”的代码。

“叮——”

铁门被人从外推开,带起一阵穿堂风。

顾承宇的黑皮鞋先迈了进来,接着是剪裁利落的深灰西装,最后是那张永远带着计算器般精确的脸。

他扫了眼墙上挂着的扳手和未完成的车架,嘴角扯出个极淡的笑:“林总,听说你们用退休工人改装三轮车,要和无人机抢配送市场?”

林川站直身子,手机在掌心攥出了汗——他早料到这位AI公司的首席架构师会来。

顾承宇上周刚在“智慧物流峰会”上放话:“人工配送终将被淘汰,无人机能做到零误差、零情感成本。”

“顾工来得巧。”林川调出昨夜的配送数据,屏幕转向对方,“昨夜暴雨,我们完成107单,平均送达时间28分钟,客户满意度98.6%。”他顿了顿,“而贵司在试点小区的无人机,因气象系统误判停飞了三小时。”

顾承宇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像扫描器:“个案。情感服务无法标准化,更无法规模化。你们现在做的,不过是情怀表演。”

“顾工。”

一道沙哑的声音从两人中间插进来。

林建国不知何时站到了近前,手里还拎着刚焊好的转向节,金属表面还泛着余热。

他的工装前襟沾着焊渣,胶鞋上的泥点蹭到了顾承宇的裤脚,却像完全没察觉:“你说效率,我问你——你那无人机,知道陈阿婆住三楼没电梯,得等人扶她下楼吗?知道王爷爷耳朵背,得大声报单号吗?”他把转向节往桌上一放,金属撞击声惊得小杜手里的平板差点掉地,“这铁疙瘩听我的,是因为我懂人。你们的机器听代码,可代码……懂人吗?”

工坊里突然静得能听见雨水从屋檐滴进水洼的“叮咚”声。

小杜后知后觉地摸出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直播间里“嗡”地炸开——她不知何时开了直播,此刻弹幕正以每秒二十条的速度刷屏:“工人师傅一句话,赛过百万PPT!”“突然懂了,智能不是飞得高,是弯得下腰!”

顾承宇的喉结动了动,西装袖口的金袖扣在晨光里闪了闪。

他盯着桌上的转向节看了三秒,又抬眼看向林建国——这个浑身沾着机油的老工人,此刻眼里的光比焊枪的弧光还亮。

“荒谬。”他扯了扯领带,转身往外走,黑皮鞋踩过积水时溅起水花,却在车门前停了半秒,回头看了眼正在调试刹车的三轮车。

“咔嗒。”

林川的系统界面突然发出轻响。

他低头,只见亲情值从860跳到880,金色光纹像活了般从胸口的“家的刻度”徽章里溢出,缠上了桌上的图纸。

图纸边缘泛起微光,那些前世父亲烧稿时被火焰灼焦的模糊标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补全:“减震簧预压值:1.8kN”“载重偏心补偿角:3.2”……

林川伸手触碰图纸,指尖传来微微的震颤,像在和另一个时空的父亲击掌。

他抬头望向工作台,林建国正和老马凑在三轮车前,用游标卡尺测量轮距,周秀芬端着保温桶从外面进来,喊着“都来喝碗红豆粥”,热气模糊了她的眼镜片。

“小川?”周秀芬递来一碗粥,“发什么呆呢?”

林川接过碗,粥的温度透过陶瓷碗壁传到掌心。

他望着父亲佝偻却挺拔的背影,望着老马举着焊枪时稳如钟的手,望着小杜蹲在地上给三轮车贴“宁安3号”车贴的侧影,突然笑了。

“妈,我在想……”他喝了口粥,甜香漫进喉咙,“有些东西,算法永远算不出来。”

夜色漫进工坊时,林川在系统界面签下今日的到。

金色光纹仍在图纸上流转,像给老工人的智慧镀了层金边。

他收拾工具时,听见父亲对老马说:“明儿把老李头也叫来吧,他当年修过拖拉机,对悬挂系统有心得。”老马应着,转身去拨电话,小杜已经在平板上列起了材料清单。

工坊的灯又亮到了后半夜。

林川关门前回头望了眼,父亲的影子被焊枪的弧光拉得很长,和二十多年前那个蹲在车间画图纸的年轻人叠在了一起。

他摸了摸胸口的徽章,那里正传来轻微的跳动,像颗机械心脏。

明天,会有更多人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