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凌晨三点,工坊的白炽灯在雾气里晕成暖黄的团。
林川蹲在墙角啃冷掉的包子,看着父亲林建国举着焊枪的手——那双手背布满老茧,虎口处有道二十年的旧疤,此刻正稳稳钳住液压缓震器的接口,焊花在护目镜上炸开细碎的星子。
小川,递把尖嘴钳。老马的声音从三轮车架下传来,他整个人倒贴在水泥地上,两条腿在半空晃悠,裤腰蹭上了机油。
林川赶紧递工具,余光瞥见小杜趴在工作台前,笔记本电脑屏幕映得她眼眶发青,手指还在敲着调度系统的代码:马叔,电池组接口参数我标在第三页了,记得......话没说完就打了个大哈欠,发梢垂进凉掉的豆浆杯里。
这是连续第七个通宵。
林川原本想搭把手,但被父亲用沾着机油的手背推到了边上:去看着图纸,有哪处标错了及时喊。他这才明白,父亲要的不是儿子帮忙,是要带着老伙计们,用自己的方式把三十年前修拖拉机的手艺,和现在的适老科技捏成个实在物件。
第三辆转向节装好了!张卫国——那个昨天刚被老马喊来的退休公交司机,举着扳手从另一头吆喝。
他脖子上挂着条褪色的工作牌绳,据说当年开了二十年无轨电车,对转向系统的手感比说明书还熟。
林建国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额头,护目镜在脸上压出两道红印:都过来。
六个老头围拢,小杜揉着眼睛也凑过去。
林川站在人群外,看父亲用沾着机油的手指点着车筐:分隔层的感应模块要轻按三次才弹开,陈阿婆手抖,得给她多留反应时间。又敲了敲语音导航的喇叭:音量调最大,李爷爷耳背,得让他听见前方左转比广场舞音乐还响。最后摸了摸防滑履带:雨天跑石板路,这东西得比儿子扶着还稳当。
老头们纷纷应着,有人掏出自带的卷尺重新量轮距,有人用指甲盖刮了刮车筐的边缘——那是怕边角太利划着老人的手。
小杜突然吸了吸鼻子:林叔,您这哪是造车,是给每个老人量着尺寸做拐杖呢。
林建国耳尖泛红,低头调整刹车线:当年我在机械厂,给公社修拖拉机也这样。
机器是死的,使机器的人是活的。他顿了顿,你陈阿婆十年前帮我带过川川,那时候川川发烧,她大半夜跑三条街买退烧药...
林川喉结动了动。
前世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总加班,巷口王奶奶的米,该帮着扛上楼。那时他只当是老人糊涂,现在才懂,父亲的手艺从来不是为了图纸上的参数,是为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该。
试运行前夜,月光从工坊破了一角的天窗漏进来,在地面铺了层银霜。
林川端着保温桶推门时,正看见父亲蹲在1号车前,放大镜贴在刹车线上,左手拇指轻轻拨弄着,像在拨弄小孙子的玩具车。
爸。林川放轻脚步,热粥的香气漫开,喝口小米粥,胃该抗议了。
林建国没回头,手指还在刹车线上游移:你妈今天去菜市场,说陈阿婆特意问,是不是老林修的车送汤。他声音很低,却带着点发颤的雀跃,她说昨儿李爷爷的降压药忘拿,送粥的小年轻跑回去取,来回多走两公里,李奶奶非塞了把青菜......
林川把粥碗放在车座上,看见父亲的手指正摩挲着图纸右下角——那里有行褪色的签名,是林建国1983,和前世父亲烧稿时被火舌舔过的痕迹严丝合缝。
系统界面在他眼前闪过微光,亲情值从880跳到890,胸口的徽章又开始发烫,像在回应某种深藏的共鸣。
爸,明天要是跑顺了,咱们量产。林川蹲下来,和父亲并排看刹车线,我联系了社区,能给二十个退休工人岗......
不急。林建国终于抬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月光,第一辆,得稳。
你妈说陈阿婆的腿有老寒腿,坐车得暖乎;李爷爷爱和人唠嗑,司机得耐着性子听......他用指节敲了敲语音导航模块,这玩意儿好是好,可陈阿婆昨天拉着我手说,还是听见活人的声儿踏实。
林川突然想起前世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想再听你爸骂我忘关煤气。
那时他守在ICU,母亲的声音轻得像片纸,现在才懂,有些温度,是算法算不出来的。
清晨六点,晨雾还没散透,三辆川晚三代车已经停在工坊门口。
车身刷着暖黄的漆,宁安社区银发配送几个字是周秀芬用毛笔写的,带着点歪歪扭扭的可爱。
车头的编号是手写的,1号车贴的是林建国的字迹,2号是老马的,3号是张卫国的——小杜说这叫手作温度。
林建国戴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工帽,跨上1号车时,车筐里的保温桶还冒着热气。
周秀芬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个红布包:建国,刹车再试一遍!
知道啦老太婆。林建国捏了捏刹车,比当年修的拖拉机还稳当。他一拧油门,履带碾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轻响。
第一站是陈阿婆的单元楼。
林川远远跟着,看见父亲把车停在台阶前,弯腰从车筐里捧出粥桶,陈阿婆扶着栏杆往下走,走两步就扶着腰直喘气。
林建国赶紧迎上去:阿婆,我抱您上车?
使不得使不得!陈阿婆笑得满脸褶子,我就想坐坐你这新车。她颤巍巍坐上车座,林建国慢慢启动,车速比人散步还慢。
转过街角时,陈阿婆突然喊:小林,停会儿!林建国立刻刹住车,只见她从兜里掏出颗水果糖,给你,我孙女儿给的,甜。
林川站在树后,看着父亲接过糖,放进工作服口袋,像个得了奖励的孩子。
小林总!李奶奶追着2号车跑过来,老马正把她的药箱往车筐里放,我家那口子退休前是公交司机,开了三十年车,手稳得很!
能不能让他也开你们这配送车?
登记处就在社区服务站!小杜举着平板跑过来,李奶奶,我现在就给爷爷录信息!她的马尾辫在晨风中晃,脸上的黑眼圈被笑意衬得发亮。
社区群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
林川摸出手机,群里已经刷了二十几条:我要预约银发配送!张叔以前修过自行车,手艺好得很!王阿姨会织围巾,让她送冬天的热汤肯定暖乎!
与此同时,智慧菜站监控室的落地窗外,顾承宇的西装裤脚沾着晨露。
他盯着屏幕里三代车的轨迹——1号车在302弄多停了五分钟,因为陈阿婆想多聊两句;2号车绕去了垃圾站,司机帮独居的刘爷爷倒了垃圾;3号车临时改道,给突然发烧的小孙子送了退烧药。
平均速度比无人车慢18%。助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但异常处理响应速度快40%,客户满意度......
调所有公开视频。顾承宇打断他,指尖敲了敲屏幕上那个帮老人提菜篮的司机背影,做行为模式分析。
助手愣住:顾总,您上周还说这是......
低效残余?顾承宇转身,金袖扣在晨光里闪了闪,如果残余能解决算法盲区......他望着屏幕里林建国扶老人下车的画面,喉结动了动,那它就不是残余。
夜色再次漫进工坊时,林川在系统界面签下今日的到。
亲情值跳到910的瞬间,胸口的家的刻度徽章突然发出低频震动。
他下意识摸向胸口,掌心一沉——一枚铜制齿轮正躺在手心里,刻着宁州机械厂1983,边缘有些磨损,却亮得能照见人影。
记忆突然翻涌。
前世收拾父亲遗物时,他在老木箱底见过这枚齿轮,父亲说那是18岁进厂时领的第一件工具,比我儿子还金贵。
后来搬家时弄丢了,父亲念叨了半年。
系统提示无声浮现:家族技艺共鸣度提升,解锁【传承印记】——可激活历史物品隐性价值。
林川握紧齿轮,齿轮的温度透过掌心传到胸口,和徽章的震动同频。
他望向窗外,工坊的灯又亮了——张卫国正和老马研究电池组的防水,小杜在教林建国用平板查看订单,周秀芬端着新熬的红豆粥穿梭其间,热气模糊了她的眼镜片。
明天,会有更多退休工人带着工具箱来;后天,社区的老人们会排着队等试驾;大后天......
林川低头看了眼手机,社区群的消息还在跳:已接龙47人报名司机!我家有闲置的电动车电池,捐给工坊!陈阿婆说要给司机们织护膝!
他笑了,把齿轮小心收进胸口的口袋。
系统从来不是简单的奖励机,它在唤醒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人的温度。
三天后,当林川在社区公告栏贴出银发配送司机招募时,队伍已经从公告栏排到了巷口。
有人拎着工具箱,有人抱着自家种的青菜,有人扶着老伴的胳膊,眼里闪着和父亲当年画图纸时一样的光。
而此刻,他不知道的是,顾承宇的办公室里,一沓标注着人工 适老科技模式可行性分析的文件正摊开在桌上,最上面压着张便签:约林川,明早十点。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