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让你回七零捡漏,你却手搓光刻机? > 第35章 攻心为上,一枚邮票的奇效
换源:


       京城,深夜。

当那封写着“请求‘龙票’支援”的加急电报,通过层层转译,最终送到李大叶手上时,他立刻就明白了钱卫国那边的处境。

他二话不说,披上外套,骑着那辆破旧的二八大杠,消失在被月光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胡同深处。

他没有去找任何官方机构,而是径直去了琉璃厂附近的一条小胡同。

他动用了自己当初为了倒卖邮票和古董,积攒下的那些“灰色”人脉。

通过一个专门倒腾旧货、外号“琉璃耗子”的倒爷,他联系上了一位隐居在京城,手里藏着不少珍品的老收藏家。

这位老爷子姓秦,前朝的遗老,性格古怪,视藏品如命。

李大叶没有报自己的身份,只说是一个晚辈,受海外长辈所托,重金求购一套品相上佳的“大龙邮票”。

秦老爷子的回复,不出李大叶所料:“黄金不换。”

“耗子”急得满头大汗,李大叶却很平静,只托他带了一句话:“晚辈知晓先生一直在寻一本民国十三年版的《藏海花集》,愿以此书交换。”

《藏海花集》是近代一位小众诗人的诗集,发行量极少,本身不值钱,但李大叶的记忆告诉他,这本诗集里,有秦老爷子初恋情人写给他的一句题词。

*这次,“耗子”带回了秦老爷子的地址。但附带了一句警告:“秦爷说了,书他要看,但东西换不换,得看人。”

经过一番周折,李大叶付出了自己珍藏的那本《藏海花集》,终于在第二天下午,见到了那位眼眶泛红的老收藏家。老人摩挲着书页上的娟秀字迹,许久没有说话。

“年轻人,这邮票,是我半辈子心血。”秦老爷子终于开口,声音沙哑,“你要它何用?若是为了倒卖牟利,请回吧。这东西,宁肯随我入土,不入贩夫之手。”

李大叶没有辩解,只是将钱卫国此行的目的,隐去所有机密,包装成一个“为国求贤”的故事,坦诚地讲了出来。他讲到国家的技术困境,讲到一个西方科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以及这套邮票可能起到的关键作用。

秦老爷子一直闭着眼听着,直到李大叶说完,他才睁开眼,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一股清亮。他起身,从里屋的一个紫檀木盒里,捧出了那套珍贵的“大龙邮票”全张。

“我这辈子,守着一堆旧纸,总觉得是个罪人。”他将木盒递给李大叶,“你拿去吧。若真能用它为这个国家换回几个能人,也算没辱没了它。”

这套邮票,通过最特殊、最快的渠道,带着一个国家级的“人情”,被火速送往布鲁塞尔。

两天后,布鲁塞尔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

在著名的萨布隆广场周末古董市场上,钱卫国换上了一身便装,像个普通的游客一样,在一个个邮票摊位前闲逛。

他的内心并不像表面那般平静,李大叶的计划太过匪夷所思,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很快,他就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偶遇”了同样在市场里淘宝的杜邦博士。

“先生,您好。您手里的这枚邮票,是比利时1869年发行的‘利奥波德二世’像吧?真是难得的珍品。”

钱卫国用一口流利的法语,主动搭讪。

杜邦博士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当他发现这个中国人能准确说出邮票的年代和背景时,脸上古板的表情,柔和了许多。

两个男人,就这样以邮票为起点,聊了起来。

从欧洲的古典邮票,聊到中国的山水字画。

钱卫国渊博的知识,和他在交谈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技术、对工艺发自内心的尊重,让杜邦博士对他产生了好感。

他发现,眼前这个中国人,和那些满身铜臭味的商人,完全不同。

两人不知不觉地逛到了市场旁边的一家露天咖啡馆。

在咖啡氤氲的热气中,钱卫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个用丝绸包裹的扁平木盒,轻轻推到了杜邦博士面前。

“博士,初次见面,也没带什么礼物。这是一点来自中国的小玩意,不成敬意。”

杜邦博士疑惑地打开木盒。

当他看到盒子里静静躺着的那套完整、清晰、品相极佳的“大龙邮票”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那双拿惯了精密仪器的手,此刻竟然有些颤抖。

他小心翼翼地将邮票拿起,凑到眼前,仔細地端详着。

那熟悉的图案,那独特的纸张质感,让他激动得呼吸都有些急促。

作为这个领域的顶级玩家,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套邮票的价值,这绝对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

“不,不,钱先生,这太贵重了!我绝对不能收!”

杜邦博士激动过后,立刻将邮票放回盒子,坚决地推了回来。

钱卫国没有去碰那个盒子,只是用一种无比诚恳的语气开口。

“博士,我们这次来到布鲁塞尔,不是为了趁火打劫,收购一堆即将报废的废铁。”

“我们是来邀请您,和您那支出色的团队,去一个新的地方。一个能够让你们的才华和梦想,不再受到资本的掣肘,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

“这套邮票,不是贿赂,也不是交易。它是我们,一个同样尊重技术、渴望创造的东方国家,向您和您的同事们,发出的一封最真诚的邀请函。”

他没有提具体的薪资待遇,而是开始向杜邦博士描绘中国那个宏伟的“盘古之凿”计划。

他隐去了所有核心机密,只强调国家对于基础科研的决心和支持。

他承诺,一旦杜邦博士和他的团队愿意前往中国,国家将为他们提供独立的研究所,给予他们充足的经费,和绝对的研究自由。

这番话,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在了杜邦博士的心坎上。

他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呕心沥血的研究项目,因为短视的资本无法在短期内看到回报,而被无情地扼杀。

他看着眼前这个眼神真挚的中国人,又低头看了看木盒里那套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邮票。

长久以来,他心中那扇紧闭的大门,第一次,认真地开始考虑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选项。

最终,杜杜邦博士还是没有收下那套邮票。

但他抬起头,视线牢牢锁住钱卫国,像是在审视一份技术报告的每一个细节:“钱先生,我很欣赏你的诚意。但中国……恕我直言,是一个贫穷的,甚至有些封闭的国家。你们真的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科研环境吗?那些精密的仪器、稳定的电力、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些不是靠热情就能解决的。”

这个问题,李大叶的资料里没有答案。钱卫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多年的技术生涯和对国家的了解让他镇定下来。

他直视着杜邦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博士,您说的没错,我们现在很穷,我们的设备很落后。但这正是我今天坐在这里的原因。我们缺少设备,但我们不缺‘人’,不缺改变命运的决心。我们无法立刻给您一个欧洲顶级的实验室,但我可以保证,整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都会向你们倾斜。你们得到的,将不是一个资本家的投资,而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最高敬意和全部希望。”

这番临场发挥的肺腑之言,比任何空洞的承诺都更具力量。杜邦博士沉默了许久,郑重地向钱卫国承诺,他会立刻去说服他的核心团队成员。

在下周一,日本人给出最后通牒之前,和中方代表团,进行一次私下的、正式的会谈。

攻心之战,初战告捷。

钱卫国看着杜邦博士离去的背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

他知道,他们已经从佐藤一郎手中,抢到了最关键的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