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让你回七零捡漏,你却手搓光刻机? > 第45章 魔鬼教官,生产线革命
换源:


       最终,打动田中健一的,不是李大叶许诺的高薪,而是那份“点燃工匠之魂”的使命感,以及VCD这个产品本身所蕴含的划时代理念。

作为一个亲手缔造了模拟信号时代辉煌的工程师,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将是一场怎样彻底的革命。

他想亲眼见证,甚至亲手参与这场革命。

他答应了李大叶,先去深圳“看一看”。

一周后,当田中健一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踏入“未来科技”那间由旧仓库改造的厂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差点当场就订了返回日本的机票。

他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点好感和期待,瞬间被击得粉碎。

太混乱了。

这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工厂”,顶多算一个大点的作坊。

工具和零件,随意地堆放在地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几个穿着拖鞋、光着膀子的工人,正围在一张工作台前,一边大声地聊着天,一边慢悠悠地焊接电路板。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焊锡味和汗味,地上随处可见烟头和槟榔渣。

田中健一那张清瘦的脸,瞬间黑得像锅底。

在他工作了一辈子的松下工厂里,别说是烟头,就是一根头发掉在地上,都会被立刻清扫干净。

他没有发火,也没有咆哮。

这个固执的日本老人,只是默默地走到墙角,拿起一把看起来很久没用过的扫帚,一声不吭地开始打扫地上的垃圾。

他的举动,让整个车间喧闹的气氛,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工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用一种看怪物似的表情,看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日本老头。

跟在后面的李大叶,立刻就明白了田中健一的意思。

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吹响了哨子,召集了所有员工,在车间中央集合。

他指着正在扫地的田中健一,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当众宣布: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田中健一先生。从今天起,他就是我们生产部的最高负责人。在车间里,他的话,就是我的话!谁敢不遵守他定下的规矩,立刻卷铺盖走人,我一分钱工资都不会多给!”

李大叶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让所有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工人们,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田中健一的“魔鬼式”改造,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而是直接将后世闻名于制造业的“5S”现场管理法,以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引入了这间简陋的工厂。

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所有人停下工作,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把整个车间彻底清扫了一遍。

然后,他用白色的油漆,在地面上画出了无数的方框和线条。

他要求,所有的工具,在使用完毕后,必须物归原位,摆放在画好的线框之内,差一毫米都不行。

每一个焊点,都必须像镜面一样光滑饱满,有严格的尺寸和形态标准,不合格的,必须返工。

所有工人,进入车间前,必须在门口换上统一的防静电工作服和工作鞋。

车间内,严禁吸烟、吃东西、大声喧哗。

这些在后世工厂里看似理所当然的规定,在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这种近乎变态的严苛规定,立刻就引起了工人们强烈的反弹。

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或者是从国营厂里出来的老油条,习惯了自由散漫,哪里受得了这种“日本鬼子”式的管束。

“搞什么名堂?我焊了十年烙铁了,还要他来教我怎么焊?”

“就是,穿那个连体衣,上个厕所都费劲,热死了!”

“那个老头,天天扳着个脸,跟谁欠他钱一样,我看他就是故意在没事找事,折腾我们!”

抱怨声,很快就变成了消极怠工。

有人故意把工具乱放,有人在焊点上敷衍了事。

甚至有几个胆大的老员工,仗着自己是公司的元老,开始公开顶撞田中健一。

面对这一切,田中健一依然沉默寡言。

但他会把他发现的每一个不合格项,都用相机拍下来,贴在车间的公告栏上,旁边用红笔标注出负责人的名字。

而李大叶,则扮演了那个最坚定的“刽子手”。

他给予了田中健一铁腕一般的支持。

他亲自出面,将那两个带头闹事、公开挑衅的老员工,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开除。

同时,他又宣布了一项新的奖金制度:从今天起,每个月会进行一次“优秀工位”评比,由田中先生亲自打分,得分最高的个人和班组,将获得高额的现金奖励。

胡萝卜加大棒。

这种简单粗暴,但又极其有效的管理方式,迅速扭转了工厂的风气。

工人们在被开除的恐惧和高额奖金的诱惑下,开始不情不愿地遵守那些繁琐的规定。

慢慢地,他们逐渐发现,事情似乎起了一些奇妙的变化。

按照田中画的线摆放工具,找起东西来,快多了。

按照他的标准去焊接,虽然一开始很慢,但产品的返工率,却大大降低了。

车间变得干净整洁,空气也好了很多,工作的环境,反而比以前更轻松了。

那些最初的抵触情绪,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被一种新的秩序感和专业感所取代。

一个月后,当第一批完全按照田中健一制定的新标准、新工艺生产的VCD样机,从生产线上缓缓下线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那已经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件艺术品。

打开机箱盖,内部的走线,用尼龙扎带捆扎得整整齐齐,如同阅兵的队列。

每一块电路板,都光洁如新,每一个焊点,都闪烁着金属的光泽。

其内部的工整和外观的精致,与一个月前那台“飞线满天飞”的工程样机相比,简直判若云泥。

赵铁柱抚摸着样机冰凉的金属外壳,这个粗犷的汉子,眼眶有些湿润。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工业产品”。

田中健一拿起一台样机,戴上老花镜,用一种极其挑剔的目光,仔細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许久,他放下了机器,转过身,看着车间里那些表情紧张、等待宣判的工人们。

他那张一直紧绷着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极其罕见的、满意的微笑。

他对着李大叶,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决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