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风带着湿润的气息,谢芸刚走进幼儿园,就听到阳台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她加快脚步跑过去,只见孩子们围在种子泡发的杯子旁,阳阳正举着自己的杯子,兴奋地蹦跳:“谢老师!我的黄瓜种子冒芽啦!有白白的小尾巴!”
谢芸蹲下来,接过杯子仔细看——两颗黄瓜种子已经吸饱水分,胀得圆滚滚的,其中一颗顶端冒出了一厘米长的白芽,像条小小的尾巴翘在水里。“这不是小尾巴哦,”谢芸笑着纠正,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种子发芽剖面图,“大家看,这个白白的部分叫‘胚根’,是种子未来会长成根的地方,它会先钻出来,扎进土里吸收水分和营养;等再过几天,从另一边冒出来的‘胚芽’,才会慢慢长成茎和叶子。”
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看剖面图,朵朵指着图上的“子叶”问:“谢老师,那这两瓣圆圆的是什么呀?”“这个是子叶,”谢芸耐心解释,“就像种子的‘小粮仓’,里面储存着营养,能在胚根和胚芽长大前,给它们提供能量,等植物长出真叶,子叶就会慢慢枯萎啦。”乐乐恍然大悟:“原来种子里藏着这么多秘密!就像个小工厂一样,什么都有。”
接下来的观察记录环节,孩子们格外认真。阳阳在“种子泡发观察表”上画了颗带胚根的种子,旁边标注“胚根=小根,会扎进土里”;乐乐的番茄种子还没冒芽,但他发现种子比昨天胖了一圈,在表格上画了个圆滚滚的种子,写着“种子变胖了,快冒芽了”;朵朵则细心地记录下种子的长度,用彩笔在表格上画了小小的刻度,标注“胚根长1厘米,比昨天长了0.5厘米”。
观察结束后,谢芸决定把已经冒芽的种子移植到育苗盆里——胚根已经长出,再泡在水里容易腐烂,需要土壤固定和更多营养。她把营养土分装到每个育苗盆里,教孩子们如何移植:“先在土里挖个小坑,把种子的胚根朝下放进坑里,再用土轻轻盖住,只露出一点点种子,这样胚根就能顺利扎进土里,胚芽也能轻松钻出来。”
阳阳第一个尝试移植,他小心翼翼地用小勺子从杯子里捞出种子,生怕碰断胚根:“胚根这么软,要是断了怎么办呀?”“别担心,”谢芸握着他的手,一起把种子放进土坑,“轻轻放就不会断,而且植物很顽强,就算不小心碰伤一点,只要好好照顾,还是能继续生长的。”阳阳点点头,用小勺子轻轻盖土,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小婴儿。
乐乐移植时,不小心把胚根弄弯了,他着急得眼圈发红:“谢老师,胚根弯了,它还能长吗?”谢芸笑着说:“当然能!胚根会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扎进土里的,你看它多勇敢呀。”果然,等乐乐盖好土,轻轻浇了点水后,胚根居然慢慢朝着土壤深处的方向弯了过去,乐乐惊喜地说:“它真的会自己调整方向!太神奇了!”
番茄小组的朵朵虽然种子还没冒芽,但也跟着练习移植——她在土里挖好小坑,把种子放进去,还特意把种子的“小嘴巴”朝上:“谢老师说过,种子的‘小嘴巴’会朝着有阳光的方向,这样胚芽就能更快长出来。”谢芸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称赞:“朵朵不仅记得知识,还会灵活运用,真是个爱思考的小观察员。”
上午的移植工作完成后,黄瓜小组的成员又主动提出要完善攀爬架。昨天搭的小攀爬架不够稳固,阳阳提议:“我们可以多插几根竹竿,用绳子把它们连起来,像个小格子一样,这样黄瓜藤就能随便爬了。”乐乐点点头,跑去储物间搬来更多细竹竿,浩浩则负责剪软绳,三个孩子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
谢芸在旁边看着,偶尔帮忙调整竹竿的角度:“攀爬架要搭成梯形,下面宽上面窄,这样既稳固,又能让黄瓜藤有足够的空间攀爬。”阳阳按照谢芸的建议,把竹竿分成三组,每组两根交叉固定,再用长绳把三组竹竿连起来,很快就搭成了一个梯形攀爬架。“这样肯定能支撑住黄瓜藤!”阳阳拍着竹竿,自信地说。
中午吃饭时,孩子们还在讨论种子和攀爬架。阳阳跟浩浩说:“等我的黄瓜苗长出藤,我要每天帮它绕在攀爬架上,让它顺着竹竿爬得高高的。”浩浩点点头:“我还要帮你浇水,让它长得更快,早点结小黄瓜。”朵朵则跟谢芸分享:“我妈妈昨天帮我查了资料,番茄种子泡3到5天会发芽,我的种子明天应该就能冒芽了!”谢芸笑着说:“那我们明天一起期待,看看朵朵的种子会不会带来惊喜。”
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谢芸带着孩子们做了“种子结构手工”——用彩泥捏出种子的胚根、胚芽和子叶,粘在硬纸板上,标注出各个部分的名称。阳阳捏的种子格外逼真,胚根细细长长,子叶圆圆的,还在旁边粘了个小小的泥土模型,说“胚根要扎进土里”;乐乐则在手工旁边画了个小太阳,说“胚芽要朝着太阳长”;朵朵的手工最细致,她用不同颜色的彩泥区分各个部分,还在旁边写了小小的备注,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离园时,谢芸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和育苗盆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还附了一段话:“今日完成种子移植与攀爬架完善,孩子们学习分辨胚根与胚芽,掌握移植技巧;黄瓜小组协作搭建梯形攀爬架,团队能力显著提升。建议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观察植物种子(如黄豆、绿豆)的发芽过程,加深对种子结构的理解。”
阳阳妈妈来接阳阳时,阳阳拉着妈妈的手,非要给她看自己的手工和育苗盆:“妈妈,这是胚根,会扎进土里;这是胚芽,会长成茎和叶子;我还搭了攀爬架,等黄瓜藤长出来就能爬上去了!”阳阳妈妈笑着说:“阳阳现在不仅认识种子的结构,还会动手搭建,真是越来越厉害了!”谢芸也笑着说:“阳阳这几天进步特别大,从一开始担心胚根会断,到现在能独立移植、搭建攀爬架,自信心和动手能力都提升了很多。”
乐乐妈妈则跟谢芸说:“乐乐回家后,用黄豆做了发芽实验,还跟我们讲胚根和胚芽的作用,说得头头是道,太惊喜了。”谢芸笑着说:“这就是实践教学的意义,让孩子在观察和动手中理解知识,比单纯背诵课本更深刻。”
浩浩妈妈也笑着说:“浩浩今天回家后,非要教弟弟搭攀爬架,用筷子和绳子搭了个小架子,还说‘这是黄瓜藤的家’,姐弟俩玩得特别开心。”谢芸点点头:“分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团队意识,还让他们学会了分享和传授知识,这对他们的成长很重要。”
回家的路上,谢芸把今天的情况跟陈凯说了,还提到朵朵明天期待种子发芽的事。陈凯笑着说:“你看,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种植活动中,从观察到动手,从学习到分享,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热情和好奇。等番茄和黄瓜长出真叶,你还可以教他们区分真叶和子叶,让他们知道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进一步完善认知。”
谢芸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准备真叶和子叶的对比图,等孩子们的种子长出真叶,就给他们讲两者的区别,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植物生长过程。”
晚上,谢芸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收获:“今日教学:引导孩子分辨种子的胚根与胚芽,完成冒芽种子的移植;黄瓜小组协作搭建梯形攀爬架,团队协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显著提升;朵朵主动分享查阅的资料,孩子主动探索意识增强。后续计划:明天观察未冒芽种子的变化,讲解真叶与子叶的区别;继续完善育苗盆的照料方案,为后续移栽到阳台种植区做准备。”
写完后,她又拿出真叶与子叶的对比图,在旁边标注了两者的区别:“子叶:圆形/椭圆形,先长出,提供营养;真叶:锯齿状/披针形,后长出,进行光合作用。”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在书桌上,谢芸看着对比图上的标注,心里满是期待——期待着朵朵的番茄种子明天冒芽,期待着孩子们发现真叶与子叶的不同,更期待着在阳台小花园的种植旅程中,陪伴孩子们继续解锁植物生长的奥秘,收获更多知识与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