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清晨的阳光,把幼儿园阳台的种植区晒得暖洋洋的。谢芸推着装有育苗盆和定植工具的小推车走进来,车斗里的小铲子、浇水壶、定植步骤图整齐摆放,就连提前发酵好的有机肥也分装成了小份——前一晚她特意检查了每株幼苗的根系,确认长势稳定,完全具备移栽条件,此刻种植区的土壤经过平整,插着的小木棍清晰标记出20厘米的株距,像在等待新主人的小格子。
“谢老师!我们可以开始移栽了吗?”阳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背着小书包,手里还攥着上次制作的“施肥记录卡”,眼睛紧紧盯着种植区。谢芸笑着点头,举起定植步骤图:“今天我们要把幼苗从育苗盆移到种植区,这叫‘定植’,就像给它们搬新家一样。大家要记住三个关键步骤:放苗要让根舒展,填土要分层压实,浇水要浇透定根水,这样幼苗才能在新家里健康长大。”
孩子们围过来认真听讲,乐乐指着步骤图上的“放苗”环节问:“根舒展是什么意思呀?是不是要把根捋直?”“差不多哦,”谢芸拿起一株番茄苗示范,“你们看,幼苗的根像小胡子一样,要是蜷在土里,就吸不到营养,我们要轻轻把根展开,让它们舒舒服服地躺在土坑里,这样才能扎进土壤深处。”
定植开始后,谢芸先在每个标记点挖好10厘米深的土坑,撒上一小把有机肥作为“底肥”。黄瓜小组的阳阳第一个行动,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黄瓜苗,轻轻敲击育苗盆底部:“妈妈说这样能让土和盆分开,不会伤到根。”果然,育苗盆一倒,带着土球的幼苗就完整地滑了出来,根系在土球外微微舒展,像在伸懒腰。
“阳阳做得真棒!”谢芸蹲下来,教他把幼苗放进土坑:“把根轻轻展开,茎秆要立直,不能歪哦。”阳阳照着做,还小声跟幼苗说:“黄瓜苗,新家很舒服,你要好好扎根。”接着他拿起小铲子,先填一层薄土,用手轻轻压实:“谢老师说分层压实,能让根和土贴得更近,不会有空隙。”
乐乐移栽番茄苗时,不小心把土球弄散了,几根细根露在外面。他着急得快哭了:“谢老师,根断了怎么办?”谢芸赶紧安慰他:“别慌,这些细根是‘须根’,只要大部分根还在,好好照顾就能长回来。我们轻轻把根放进土坑,多盖点松软的土,给它加点营养。”说着她帮乐乐撒了点有机肥,乐乐小心翼翼地填土,比之前更认真了,生怕再伤到幼苗。
番茄小组的朵朵则格外细致,她先把育苗盆里的土浇湿,再慢慢脱盆:“这样根不容易断,妈妈移栽花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她把幼苗放进土坑时,还特意调整了方向,让真叶朝向阳光最足的地方:“谢老师说真叶要晒太阳制造营养,这样放能晒到更多太阳。”谢芸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忍不住称赞:“朵朵不仅细心,还会灵活运用知识,真是优秀的小园丁。”
浩浩负责协助浇水,他拿着小浇水壶,等小伙伴填完土就凑过去:“定根水要浇透,就是要让水从土坑底部渗出来,对不对?”谢芸点点头,看着他绕着幼苗缓慢浇水,水流顺着土壤缝隙渗透,很快土坑就变得湿润。“浩浩浇水的速度刚好,”谢芸笑着说,“太快会冲倒幼苗,太慢又浇不透,你掌握得真准。”
定植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帮忙,阳阳帮乐乐调整幼苗方向,朵朵帮浩浩递有机肥,就连平时有点害羞的小朋友也主动帮忙扶着育苗盆。当最后一株番茄苗定植完成,整个种植区整齐排列着12株幼苗,黄瓜苗靠在攀爬架旁,番茄苗挺立在中间,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像一片小小的绿洲。
定植结束后,黄瓜小组的成员又忙活起来——他们要给黄瓜苗搭建“辅助支撑”。阳阳拿来细竹竿,在每株黄瓜苗旁插稳,用软绳轻轻绑住茎秆:“这样黄瓜藤就能顺着竹竿爬,不会长歪。”乐乐则在竹竿上贴了彩色贴纸,每隔10厘米贴一张:“我们可以记录黄瓜藤爬了多高,像量身高一样。”
番茄小组的朵朵则带着小伙伴制作“生长标记线”,她们用红绳在番茄苗旁边拉了一条水平线,标注“定植时高度15厘米”:“等番茄苗长高,我们就能知道它长了多少,比观察手册上的记录更直观。”谢芸看着孩子们的创意,心里满是欣慰——从播种到定植,他们不仅学会了种植技巧,还懂得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照顾植物。
中午吃饭时,孩子们还在讨论定植后的照料。阳阳跟浩浩说:“以后我每天早上都来给黄瓜苗浇水,检查藤蔓有没有爬错方向。”浩浩点点头:“我帮你记录高度,还要给番茄苗施肥,让它们长得一样高。”朵朵则跟谢芸说:“我想给每株幼苗起个名字,这样照顾它们的时候更亲切,比如给我的番茄苗叫‘小太阳’,因为它喜欢晒太阳。”谢芸笑着同意:“这个主意太棒了,下午我们就给幼苗做名字牌。”
下午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动手制作“幼苗名字牌”。阳阳给黄瓜苗做的牌子上画了攀爬的藤蔓,写着“绿藤”;乐乐给番茄苗画了红红的果实,写着“红果”;朵朵的“小太阳”名字牌上贴了金色的亮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把名字牌插在幼苗旁边,种植区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每个幼苗都有了自己的小身份。
离园时,谢芸把定植过程和名字牌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还附了一段话:“今日完成幼苗定植,孩子们掌握放苗、填土、浇定根水的技巧,黄瓜小组搭建支撑、番茄小组制作生长标记线,展现出极强的创造力与责任感。建议家长在家和孩子讨论‘植物定植后需要注意什么’,如避免暴晒、控制浇水频率,深化对植物生长需求的理解。”
阳阳妈妈来接阳阳时,阳阳拉着妈妈的手,非要在种植区停留一会儿:“妈妈你看,这是我的‘绿藤’,我给它搭了竹竿,以后它会爬到攀爬架上,结很多小黄瓜。”阳阳妈妈蹲下来,轻轻摸了摸黄瓜苗的叶片:“阳阳照顾得这么用心,‘绿藤’肯定会长得很好。周末我们可以来看看它有没有长高。”
乐乐妈妈则跟谢芸说:“乐乐回家后,非要在阳台种一盆小青菜,说要模仿幼儿园的定植步骤,还说要给青菜起名字叫‘小绿’,太可爱了。”谢芸笑着说:“这就是实践教学的意义,让孩子把在幼儿园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主动探索种植的乐趣。”
浩浩妈妈也笑着说:“浩浩今天回家后,用尺子量了家里盆栽的高度,说要做‘生长标记线’,还跟我们讲定植的步骤,说得特别清楚,看来是真的学会了。”谢芸点点头:“从播种到定植,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种植技能,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责任感,这些成长比知识本身更珍贵。”
回家的路上,谢芸把今天的情况跟陈凯说了,还提到孩子们给幼苗起名字的创意。陈凯笑着说:“你看,孩子们已经把幼苗当成了朋友,这种情感连接能让他们更用心地照料,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等黄瓜藤开始攀爬、番茄苗开始分枝,你还可以教他们‘打顶’‘整枝’的技巧,让他们知道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基础照料,还需要科学引导。”
谢芸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查资料,准备‘打顶整枝’的科普小道具,比如用塑料藤条模拟藤蔓,教孩子们如何修剪多余的枝条,让养分集中供给果实生长,为后续的结果期做好准备。”
晚上,谢芸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收获:“今日完成幼苗定植,孩子们掌握放苗、填土、浇定根水的核心技巧,黄瓜小组搭建支撑、番茄小组制作生长标记线,创意与责任感显著提升。通过给幼苗起名字,孩子与植物建立情感连接,照料积极性更高。后续计划:筹备‘打顶整枝’科普内容,观察定植后幼苗的适应情况;每周组织‘花园小管家’活动,让孩子轮流负责照料,培养持续责任感。”
写完后,她又拿出“打顶整枝”的示意图,在旁边标注了关键步骤:“1.打顶:黄瓜藤长到50厘米时掐掉顶端,促发侧枝;2.整枝:番茄苗保留主枝,剪掉多余侧枝,集中养分”,还画了简单的对比图,方便孩子们理解。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在书桌上,谢芸看着示意图上的标注,心里满是期待——期待着黄瓜藤顺着竹竿攀爬,期待着番茄苗长出饱满的分枝,更期待着在阳台小花园的旅程中,陪伴孩子们继续见证植物从定植到结果的奇妙成长,收获更多关于生命、责任与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