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徐章看着放在屋角的陶罐,心中默念希望这次的绿豆在三天后能发芽成功吧。眼看着到时间去学堂了,于是跟母亲叮嘱了一会,便去学堂上学了。

学堂里,吴先生正在讲解《论语》。徐章一进门,就听见秦冠那帮人在窃窃私语。

“傻子来了。”

“听说他跟他娘被赶出秦家了,啧啧。”

徐章充耳不闻,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吴先生见他来了,眼睛一亮:“徐小生来得正好,今日我们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可有什么见解?”

徐章站起来,不慌不忙道:“先生,这句话讲的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行事以道义为先,小人则只看重利益。就像有些人,为了几两银子,连亲妹妹都能卖。”

他说这话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秦冠。

秦冠脸色一白,手里的毛笔啪嗒掉在桌上。

吴先生捋着胡子点头:“说得好。不过徐小生,你似乎话里有话?”

“学生不敢。”徐章拱手,“只是想起家中一些事,有感而发。”

“哦?”吴先生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徐章便把赵祥花如何逼迫他娘改嫁,如何克扣他们母子的用度,最后又如何把他们赶出家门的事一一道来。

说到动情处,学堂里不少学生都红了眼眶。

“岂有此理!”吴先生拍案而起,“秦冠,你母亲做出这等事,你可知情?”

秦冠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他当然知道,甚至还帮着母亲数过从秦玉那里抢来的银子。

吴先生见状,心里明白了七八分,叹道:“徐小生能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今日课后,你留下,我有话与你说。”

下课后,其他学生都走了,吴先生把徐章叫到跟前:“徐小生,你家中现在如何?可有困难?”

徐章心中一暖,如实答道:“多谢先生关心。学生与母亲搬出来单过,虽然清贫,但总算自在。学生这几日在尝试发豆芽,若是成功,便能去集市上卖,补贴家用。”

“发豆芽?”吴先生惊讶道,“你还会这个?”

“略懂一二。”徐章谦虚地说。

吴先生沉吟片刻,从袖中掏出一个小布袋:“这里有二两银子,你先拿着应急。”

徐章连忙推辞:“使不得!学生不能收。”

“拿着。”吴先生硬塞给他,随口说道:“就当是借你的。等你日后有了出息,再还我不迟。”

徐章眼眶发热,郑重地接过银子,感谢道:“先生大恩,学生没齿难忘。”

“没事,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吴先生安慰道。

徐章小心翼翼地揣好先生给的银子,急忙往家走,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用。

买粮食是首要的,剩下的或许能给娘扯块布做件新衣裳。

正想着,忽然听见巷子里传来熟悉的咳嗽声。

“娘?”徐章见状赶紧拐进巷子,只见母亲秦玉正在咳嗽,旁边则是刚买的草药。

“怎么咳得这么厉害?”徐章赶紧上前拍她的背,担忧地问道:“娘,不是说过等我回来再去抓药吗?”

秦玉摇摇头,摆手道:“老毛病了,不碍事。学堂里怎么样?先生没为难你吧?”

徐章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银子的事说了。

秦玉听完就急了,立马说道:“章儿,这钱不能要!咱们再难也不能……”

徐章打断她说道:“娘,先生说是借的,等我发了豆芽卖了钱,第一时间就还上。”

母子俩正说着,隔壁王大娘挎着菜篮子路过,看到秦玉苍白的脸色,赶忙问道:“秦娘子这是怎么了?脸色这么差。”

“王大姐,受了点风寒,无碍。”秦玉勉强笑笑,应道。

王大娘凑近看了看散落的草药,突然低声说道:“你们听说了吗?你大嫂赵祥花前阵子赌钱厉害,被东家找上门了,赵家现在正到处借钱呢!”

徐章和秦玉对视一眼,王大娘又絮叨了几句才走,徐章弯腰捡草药时,发现娘的手在发抖。

“娘,您别多想。”徐章把草药包好,缓缓说道:“伯娘怎么样跟咱们没关系了。”

秦玉叹了口气,随后说道:“我就是怕……那女人走投无路了,会不会又来找麻烦?”

这话提醒了徐章,心里想着要怎么来避免。

母子俩疾步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去查看屋角的陶罐。

徐章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陶罐前,掀开湿布一看,只见密密麻麻的白色嫩芽从绿豆中钻出,已经有半寸长了!

“成了!”徐章兴奋地叫道,“娘,咱们发财了!”

秦玉也笑得合不拢嘴:“这豆芽看着就水灵,肯定好卖。”

第二天一早,母子俩就带着第一批豆芽去了集市。徐章特意把豆芽分成小捆,用草绳扎好,摆在显眼的位置。

“新鲜豆芽!冬天里的新鲜菜!”徐章吆喝起来。

很快就有顾客围上来。

“这豆芽怎么卖?”

“五文钱一捆。”徐章答道。

“这么贵?白菜才五文一斤。”

徐章不慌不忙:“大娘,您看这豆芽多水灵?冬天里能吃上新鲜菜多难得?而且豆芽炒着吃,一捆就够一盘菜了。”

那妇人想了想,掏出五文钱:“给我来一捆试试。”

有了第一个顾客,后面的生意就好做了。不到一个时辰,二十多捆豆芽就卖光了。徐章数了数钱,足足一百多文!

“娘,咱们回去再多发些!”徐章兴奋地说。

就这样,徐章白天上学,早晚帮母亲照料豆芽生意,几天下来,他们的豆芽在集市上已经有了名气,甚至有几个饭馆的老板专门来订货。

这天,一大早,徐章随母亲去卖豆芽,徐章和母亲刚把豆芽摊开,一个穿着绸缎衣裳的中年男人就凑了过来。

“小兄弟,你这豆芽怎么卖?”男人蹲下来,捏起一根豆芽仔细看了看。

“五文钱一捆,一捆够炒一盘。”徐章麻利地答道。

男人点头应道:“我是春景楼的掌柜,姓周。你这豆芽确实水灵,这样,以后每天给我送二十捆,我按四文一捆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