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第9章 与吕氏打机锋!收复蓝玉的选择!
换源:


       皇宫虽殿宇连绵、宫墙深广,可只要朱元璋有意让消息传开,那速度便如星火燎原,快得惊人。

不过半盏茶的功夫,“朱允熥封吴王、朱允炆封献王,二人共入文华殿学习理政”的消息,便从御书房传遍皇宫各宫苑,再扩散至朝堂内外,连京城中稍有权势的勋贵、乡绅都得了信。

而东宫自然是第一时间收到消息的。

吕氏与朱允炆母子本就还没从“储位暂搁”的打击中缓过神,此刻听闻消息,更是气得眼睛都快瞪出血来。

旁人封王或许会欣喜若狂,毕竟亲王之位已是宗室至高荣耀。

可他们母子的目光,自始至终都锁在储君之位、九五之尊上,区区亲王封号,在他们眼中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安慰,甚至是一种羞辱。

更让他们憋屈的是,连王号都被比了下去。

朱允熥封“吴王”——这是朱元璋登基前自己的王号,何等尊贵,几乎等同于“默认继承人”的信号;

而朱允炆只封了“献王”,“献”字虽也是亲王封号,却透着几分“恭顺、无争”的意味,明眼人一看便知二者差距。

“当啷——!”

吕氏的面色瞬间沉如严霜,原本精心描画的眉梢拧成一团,光洁的额角青筋突突直跳,眼底翻涌的戾气让她平日里温婉的模样变得有些狰狞。

她胸口剧烈起伏几下,猛地抬手,将面前案几上的青瓷果盘、蜜饯匣子尽数扫落在地。

清脆的瓷器碎裂声在死寂的殿内炸开,吓得一旁侍奉的宫女们齐齐一颤,连忙缩着脖子跪倒在地,头埋得低低的,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被这位盛怒的太子妃当成泄愤的工具。

别说宫女们,就连亲儿子朱允炆,此刻也吓得心头发紧,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他对吕氏向来是又敬又怕:敬她为自己操碎了心,从他幼时便为他谋划储位,花费了不知多少心血;

怕她的严厉苛责,更怕她近乎偏执的掌控欲——从小到大,他的一言一行、一衣一食,几乎都要经吕氏点头。

果不其然,吕氏发泄完怒火,目光便如淬了冰般射向朱允炆,声音冷得像寒冬的井水:“废物!到手的储君之位都能弄丢,如今封个王都要被那孽障压一头,本宫往日教你的那些手段都喂了狗吗?”

“扑通——!”

朱允炆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膝盖一软便跪倒在地,头埋得更低,声音带着几分沮丧的颤抖:“母妃,儿臣……儿臣也没想到三弟他会突然……”

“住口!”吕氏猛地打断他,连平日里维持的“雍容”都顾不上了,指着朱允炆的鼻子恨铁不成钢地呵斥,“他当着你皇爷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你,毁了你的储位,你还叫他‘三弟’?你读书读傻了不成!”

朱允炆脖子一缩,嘴唇嗫嚅着,终究是不敢反驳,只得改口:“儿臣也没想到他会突然跳出来搅局,更没想到他那般牙尖嘴利,说出来的话句句戳人要害……还会去献面讨好皇爷爷……”

“废物!”吕氏忍不住又骂了一句,气得眼皮直抽,指尖都在发抖。

朱允炆垂着头,不敢吭声。

其实他对那储君之位,并非如吕氏那般执念深重。

只是自小便被吕氏逼着学帝王术、练虚伪的仁厚,逼着将“登基”二字刻进心里,久而久之,他便以为自己“该争”,该为了这个位置拼尽全力。

可真当这位置要丢时,心底深处竟隐隐藏着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松弛……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

只是这份松弛感太过微弱,连他自己都难以捕捉,更不敢在吕氏面前显露半分。

吕氏才不管朱允炆心中的真实想法,她要的,是自己的长子坐上皇位,成为九五之尊,她才能顺势成为皇太后,登临世间女子的巅峰,受万人敬仰;

更重要的是,她怕其他宗室登基后容不下她们母子——毕竟这些年为了朱允炆的储位,她得罪的人可不少。

从朱标薨逝那日起,她便开始布局,拉拢文官、讨好朱元璋,眼看就要到收获的季节,却被朱允熥横插一脚,这份愤怒与不甘,几乎要将她吞噬。

看着跪在地上一言不发的朱允炆,吕氏气不打一处来——她这般精明强干,怎么就生出这么个懦弱蠢笨的儿子?

可愤怒归愤怒,她也知道一味发火毫无用处,眼下最要紧的,是想办法压过朱允熥,让朱允炆重新回到朱元璋的视野中心。

吕氏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戾气,缓步走到朱允炆面前,弯腰将他扶起,指尖轻轻拂去他衣摆上的灰尘,语气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事已至此,再多抱怨也没用。如今之际,唯有让你在文华殿好好表现,压过那孽障的风头,让你皇爷爷重新看到你的‘仁厚’与‘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母妃,我……我真的能做到吗?”朱允炆抬起头,眼底满是迷茫。

朱允熥今日在奉天殿的表现太过亮眼,他实在没信心能比得过。

吕氏的眼神瞬间又冷了下来,语气带着几分胁迫:“不能也要能!必须能!这储位本就该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朱允炆心中刚松下的那口气又提了起来,连忙点头:“儿臣……儿臣谨遵母妃教诲。”

“这才对。”见儿子恢复了“乖巧”,吕氏的怒气稍稍消减,转头对一旁侍立的亲信宫女吩咐,“青儿,去请齐郎中、黄侍读、方经筵来东宫,就说本宫有要事与他们商议,让他们速来。”

“奴婢领命!”名叫青儿的宫女眼神精明,躬身领命后快步退了出去。

朱允炆看着青儿的背影,忍不住好奇地问:“母妃,您找三位先生来,是想……”

吕氏扫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笑意:

“允炆,母妃再教你一次,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争。你背后有母妃,有整个吕家,还有你外公吕本留下的人脉。

你外公当年任吏部尚书,执掌天下官吏的任免调配,十几年间提拔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如今朝中近半文官,都曾受他恩惠——这些人,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是旁人抢不走的底牌。”

“你要记住,大明历经三十年征战,如今最需要的是‘仁厚守成’的君主,你皇爷爷心里清楚,文官集团也清楚——而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是上天都安排好的,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吕氏的眼神闪烁着野心的光芒,“所以,不管那孽障耍什么花招,本宫、还有你的那些支持者,都会帮你扫清障碍,让你稳稳坐上那个位置。”

朱允炆听着这番话,心中的忐忑渐渐消散,伸手紧紧握住吕氏的手,郑重地点头:“母妃放心,这一次,儿臣定然不会让您失望!”

吕氏眼中的狠厉瞬间化为温柔,轻轻拍着他的手背,欣慰地笑了。

只要儿子还听话,只要文官集团还站在他们这边,朱允熥不过是个跳梁小丑。

可就在这时,有宫女匆匆进来禀报:“娘娘,三皇孙…吴王殿下回来了,此刻就在殿外求见。”

吕氏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底飞快掠过一抹狠厉与毒辣,却又很快掩饰过去,语气平静地吩咐:“让他进来。”

“是!”宫女退下。

不管怎么说,朱允熥都是她名义上的“养子”,即便双方已是水火不容,表面的体面也得维持。

更何况,她也想亲眼看看,这个几日不见便判若两人的“养子”,到底长了多大的本事,竟能怼得满朝文官哑口无言,还硬生生搅黄了朱允炆的既定储位。

虽然在她看来,朱允熥不过是“空有口舌之利”,底子终究比朱允炆浅薄,但如今他封了吴王,入了朱元璋的眼,倒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拿捏了。

朱允炆看着面色平静的母亲,心中却隐隐有些担忧——他怕吕氏会当场对朱允熥发难,万一被朱允熥反怼,母亲定会将怒火撒在他身上;

更怕朱元璋知道后,会厌弃他们母子“容不下人”。

吕氏自然也想到了这层,是以当朱允熥大步走进殿内,神色坦然地躬身行礼,口称“儿臣见过母妃、见过二哥”时,她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快步上前,亲热地扶起朱允熥,语气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允熥回来啦?几日不见,瞧着又长高了些,你看,前几日母妃刚给你做的锦袍,如今穿在身上都显短了。”

朱允炆彻底愣住了——母亲对朱允熥的态度,竟比对自己还要温柔?

他心中甚至隐隐生出几分醋意。

可朱允熥却半点没感受到“温情”,心中早已将吕氏的话翻译成了“暗讽”:你这孽障,几日不见翅膀就硬了,敢跟本宫作对,看来以前对你的约束还是太松了!

他嘴角扯了扯,脸上露出一副感动不已的模样,握着吕氏的手道:“劳母妃还记挂着儿臣的穿衣尺寸,儿臣如今已经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倒盼着母妃少为我操劳些,免得累坏了身子——儿臣心里会心疼的。”

这话明着是孝顺,实则是在拒吕氏的“掌控”:我已经长大了,不用你再管东管西。

这让吕氏惊讶过后便是后槽牙都咬碎了,面上笑意盈盈,手中比了个动作:“好好,长大了好啊…想当初你才这么点大,姐姐便不幸走了,我一点一点将你喂养长大,如今看着你这般成器,我也没辜负姐姐的在天之灵!”

兔崽子,别忘了是谁将你个没娘的逆子养大。

朱允熥面露感激之色:“母妃抚养之恩,儿臣铭记在心…儿臣永远忘不掉幼年时期母妃派遣自己寝宫内的宫女前去照顾我的画面,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啊!”

老妖婆,你别尽往自己身上贴金,捞功劳了。当年是东宫的宫女将我喂养长大,你最多有时间,有心情来看一眼而已,别说得是你一把屎一把尿将我拉扯长大的。

朱允炆疑惑地看了眼莫名其妙的母妃和弟弟。

不知这两人好好的怎么突然忆往昔起来了?

吕氏则心中一惊,认真地打量着朱允熥:眼前的少年,眼神坦荡却藏着锋芒,语气恭敬却带着疏离,与以往那个见了她就躲、说话都结巴的“胆小鬼”判若两人。

是真的变了?

还是以前一直在藏拙,骗过了所有人?

吕氏心中的警惕瞬间拉满,甚至隐隐生出一丝杀意。

这样一个心思深沉、话术老练的隐患,若是不趁早除掉,将来必成大患!

可她也清楚,如今的朱允熥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他是朱元璋亲封的吴王,还入了文华殿参政,动他便等于打朱元璋的脸,她暂时还没这个胆子。

不过很快,吕氏便又镇定下来,朱允熥的底蕴终究还是差了些。

他生母常氏虽留下了常家、蓝家的关系,可这小子这些年从未主动经营,蓝玉、常茂等人对他也只是“表面支持”,并非真心臣服;

更重要的是,她早已察觉朱元璋对蓝玉、常茂等骄兵悍将的不满——只要这些武将一倒,朱允熥便成了孤家寡人,根本不是朱允炆的对手。

这般想着,吕氏心中的危机感消了大半,语气依旧温柔:“你能有这份心,母妃就知足了。说起来,你今日回来,可是有什么事?”

朱允熥也不绕弯子,坦然道:“回母妃,儿臣今日来,是告知母妃与二哥,明日儿臣便要搬离东宫,前往吴王府居住。

另外,二哥如今也封了献王,按规制,也该择日搬离东宫,前往献王府居住了。”

吕氏对此早有预料,只是淡淡点头:“嗯,你们年纪也大了,确实该有自己的王府,总住在东宫也不是回事。”

可朱允炆的反应却有些大,脸色微微发白,东宫是他的“避风港”,母亲虽严厉,却从不会害他;

可一旦搬去献王府,凡事都要自己做主,他心里难免有些发怵。

但当着朱允熥的面,他也不好显露脆弱,只能硬着头皮冷漠点头:“知道了。”

朱允熥看出了他的不安,却也不在意,只是笑笑:“那儿臣便先告辞了,回去收拾些东西,明日一早就搬。”

“等等。”吕氏却叫住了他,脸上依旧挂着温柔的笑,“你这孩子,从小在东宫长大,突然搬去王府,母妃也不放心,我从东宫挑了四个手脚伶俐的宫女,再让御膳房的张厨跟着你。

你吃惯了张厨做的菜,换了人怕你肠胃不适;

宫女们跟着你,也能帮你打理府中琐事,省得你刚封王,手忙脚乱。”

朱允熥的脚步猛地一顿,背对着吕氏的脸色变换不定——这哪里是“帮衬”,分明是明目张胆地安插探子!

宫女能监视他的言行,厨子能打听他的饮食喜好,甚至能在饭菜里动手脚!

可他不能拒绝——吕氏是以“母亲关怀”的名义安排的,一旦拒绝,便是“不孝”,会落人口实,甚至可能被朱元璋误会他“容不下养母安排的人”。

吕氏这一手,可谓是“以柔克刚”,把他拿捏得死死的。

朱允熥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暗骂,转身时脸上已堆满了激动的笑容,甚至还拍了拍手:“那真是太好了!多谢母妃恩宠,儿臣真是受宠若惊!有张厨和宫女们帮忙,儿臣也能少些手忙脚乱了。”

吕氏笑得更温柔了,眼底却藏着得意:“你是我的儿子,我自然要为你考虑周全。若是往后府中缺什么,尽管派人来东宫说。”

心中却早已算定:你若敢对我派去的人不敬,或是想赶走他们,本宫便去御前告你一状,让你落个“不孝不义”的名声!

朱允熥又说了几句“孝顺”的话,便躬身告辞。

刚走出吕氏的寝殿庭院,便见青儿领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迎面走来——显然是刚收到吕氏的消息,赶来商议要事。

双方脚步同时顿住,目光在空中交汇。

朱允熥神色坦然,既没打招呼,也没露出敌意,只是微微点头;

齐泰、黄子澄眼底闪过一丝轻蔑,方孝孺则皱紧了眉头,神色带着几分厌恶。

几人沉默片刻,便错身而过,谁也没开口。

直到朱允熥的背影消失在回廊拐角,齐泰才不经意地扭头瞥了一眼,对身旁的黄子澄低声笑道:“看他面色不算好看,想来是在娘娘那里吃了瘪。”

黄子澄也跟着笑,语气带着几分嘲讽:“娘娘何等心智,拿捏一个毛头小子,还不是手到擒来。”

方孝孺则一脸严肃,语气斩钉截铁:“他若敢对娘娘有半分不敬,或是对娘娘安排的人动手,我定要在陛下面前狠狠参他一本‘不孝之罪’,让陛下看清他的真面目!”

三人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算计,快步走进了吕氏的寝殿——他们心中都清楚,吕氏召他们来,无非是商议如何给朱允熥设套,让他犯错,彻底断绝他争夺储位的可能。

……

而离开东宫的朱允熥,嘴角却勾起一抹冷笑:“倒是迫不及待啊……刚封王就想着联手对付我,建文三‘杰’,果然名不虚传。”

他眼中没有丝毫惧色,反而透着几分跃跃欲试——前世的历史早已证明,这三人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庸才,想跟他斗,还嫩了点。

可就在这时,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那道熟悉的机械音,带着几分急促的催促:

【检测到敌人已开始密谋针对宿主,神级选择系统触发临时任务!】

【选项一:主动前往凉国公府,说服蓝玉,让其真正臣服于你,增强自身势力底蕴。完成奖励:箭术宗师(永久性技能,精通各类弓箭用法,百步穿杨)、复合弓制造精细图纸(含材料配比、工艺步骤,可批量制造超越当前时代的强弓)】

【选项二:无视敌人密谋,放任事态发展,专注于文华殿学习。完成奖励:黄金一两、白银十两】

朱允熥脚步一顿,眼底瞬间闪过一抹亮色!

系统任务来得正好!

收复蓝玉本就是他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如今还有“箭术宗师”和“复合弓图纸”加持,简直是顺风顺水!

他几乎没有半分犹豫,当即在心中默念:“我选选项一!”

确认选择的瞬间,他又顺势领取了之前完成“献面”任务的奖励——“大师级厨艺”与“精盐提取法”。

领取“大师级厨艺”时,脑海中瞬间涌入无数菜谱与烹饪技巧:

从宫廷菜的繁复工序,到民间小吃的简易做法,甚至连火候的掌控、调料的配比、食材的处理都清晰无比,仿佛他已掌勺数十年;

领取“精盐提取法”时,从海盐的晾晒、粗盐的过滤,到用草木灰提纯、去除杂质的步骤历历在目,甚至连如何改良盐田、提高产量、防止潮解的细节都一并浮现。

朱允熥心中一阵畅快——有了这些底牌,无论是上交朱元璋,还是增强自身实力,都多了几分把握!

他哼着后世的小调,脚步轻快地回到自己在东宫的寝宫,简单收拾了几件常用的衣物和书籍,又去偏殿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崭新的青绸锦袍——毕竟是去见蓝玉这位“军头”,总得显得精神些。

一切收拾妥当后,朱允熥便带着两名贴身内侍,径直朝着凉国公府的方向而去。

他很清楚,收服蓝玉并非易事,但只要能成功,他便有了真正的“武力后盾”,应对吕氏与建文三杰的算计,也能更有底气。

……

而此时的东宫内,吕氏、朱允炆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已围坐在案几旁,压低声音商议起来——案上摊着一张布局图,几人的手指在图上指指点点,眼神中满是算计,显然已开始谋划针对朱允熥的第一个“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