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星眠唤梦 > 图书馆内的能量异动
换源:


       苏眠是被窗外的鸟鸣吵醒的。

窗帘没拉严,一道阳光从缝隙里钻进来,落在书桌的笔记本上,刚好照在她昨晚写的“后山槐树”四个字上。她揉了揉眼睛,坐起身时,左手腕的守梦环还带着点凉意——昨晚记录完线索后,她特意激活了守梦环的“能量屏蔽”功能,避免再被未知力量干扰。

洗漱时,她对着镜子又确认了一遍“人间装扮”:齐肩短发梳得整齐,额前碎发用发夹别住,眼尾刻意压得平缓,藏起梦司特有的微光。记梦徽被重新缝回校服领口内侧,指尖碰到徽章上的星光纹路时,守梦环轻轻颤了一下,像是在同步能量。

“今天要找机会确认安石的能量样本,还要查七月初七和槐树的关联……”她对着镜子默念任务,拿起帆布书包时,摸到了侧兜里的“虚白水”——那是梦司特制的应急物资,能在危急时短暂强化能力,她昨天特意带在身上,现在看来,或许真的能用得上。

楼下的早餐摊依旧热闹,摊主阿姨看到她,笑着挥挥手:“小姑娘,今天还吃豆浆油条不?给你留了刚炸好的!”苏眠点点头,接过阿姨递来的早餐,指尖碰到温热的纸袋时,心里又泛起那种“实感”——这就是人类的日常,带着烟火气的、重复却鲜活的日常。

走到公交站时,林晓已经在等她了,手里还拿着两盒牛奶:“苏眠,给你!昨天看你没喝沈唤的矿泉水,估计是不爱喝凉的,这个是热牛奶,我早上在家热好的。”苏眠接过牛奶,纸盒传来的温度顺着指尖蔓延到掌心,暖得她嘴角忍不住弯了弯:“谢谢你,林晓。”

“跟我客气啥!”林晓拉着她往公交车上挤,“对了,今天下午有社团招新,咱们班好多人都要去,你要不要一起?民俗研究社好像也招新,听说他们会讲本地的老传说,还挺有意思的。”

民俗研究社?苏眠心里一动——沈唤昨天贴黄符的动作、安石的能量波动,都和“民俗”“传说”有关,或许加入这个社团,能找到更多线索。她点点头:“好啊,下午咱们一起去看看。”

公交车到站时,苏眠特意往车窗外看了一眼后山的方向。槐树林被晨雾裹着,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绿,却隐约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灵异能量——比昨天傍晚弱了很多,应该是沈唤的黄符起了作用。

进了教室,沈唤已经坐在座位上了。他正低头翻看一本旧书,书页泛黄,封面上写着《市地方志·民俗篇》,书角卷得厉害,像是被翻了很多次。苏眠走到座位旁时,他刚好抬起头,目光落在她手里的牛奶盒上,嘴角弯了弯:“热牛奶适合早上喝,比矿泉水好。”

苏眠的心跳顿了一下,没想到他会主动搭话。她点点头,把牛奶放在桌角:“嗯,同学给的。”沈唤“哦”了一声,又低下头看书,指尖在书页上轻轻划过,像是在找特定的内容。苏眠坐下后,目光忍不住落在那本《市地方志》上——她能看到书页上画着很多符号,和安石上的纹路、黄符上的图案有几分相似。

第一节课是语文,老师在讲古诗,苏眠假装认真听讲,眼角的余光却一直留意着沈唤。他看得很专注,偶尔会在笔记本上记些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很轻,和翻书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安静的小调。苏眠悄悄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在空白页上画下安石的纹路,又对照着记忆,画下黄符上的图案——两者的线条有相似之处,都是“缠绕式”的,像是在构建某种“阵”。

下课铃响时,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下周要写一篇关于本地民俗的作文,大家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问问家里的长辈,多收集点素材。”苏眠心里一喜——这正是她需要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图书馆查关于安石、槐树和七月初七的资料。

“苏眠,你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吗?”林晓凑过来,“我也想去,听说图书馆三楼有很多旧书,说不定能找到好玩的民俗故事。”

“好啊,中午吃完饭一起去。”苏眠答应下来,目光又飘向沈唤——他正把那本《市地方志》放进桌肚,指尖捏着书脊的动作很轻,像是在呵护什么珍贵的东西。

午饭时,苏眠特意留意了沈唤的动向。他没有和同学一起去食堂,而是拎着书包往后山的方向走——和昨天傍晚一样。苏眠心里疑惑,却没敢再跟上去,怕被他发现。林晓看出她的走神,笑着问:“你在看什么呢?是不是在想作文写什么?”

“嗯,有点想写关于槐树的民俗,不知道图书馆有没有相关资料。”苏眠顺着话题说,林晓眼睛一亮:“槐树啊!我奶奶说过,老槐树能‘通灵’,尤其是长在老地方的槐树,说不定还能听到人的心愿呢!不过这都是迷信啦,你可别真信。”

“通灵”?苏眠心里一动,想起昨天在后山槐树林感受到的灵异能量——难道那棵老槐树真的有特殊之处?

吃完饭,苏眠和林晓一起去图书馆。图书馆是老式建筑,木质书架上摆满了书,阳光从彩色玻璃窗照进来,在地上投出斑斓的光斑,空气中飘着旧书特有的、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味道。林晓直奔言情小说区,苏眠则按照指引,往三楼的“地方文献区”走。

三楼很安静,只有几个学生在翻书,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泛黄的旧书,封面上的字迹有些模糊,有的甚至没有封面,只用牛皮纸包着,写着简单的书名。苏眠沿着书架慢慢走,目光在“民俗”“地方志”“传说”类的书籍上扫过——她需要找到关于“安石”“引灵格”“槐树”的记载,还有七月初七的特殊含义。

“《市古树名录》《民俗符号考》《老城区传说集》……”她指尖划过书脊,心里默念着书名,突然停在一本没有封面的旧书上——书脊上用铅笔写着“槐祀记”三个字,字迹很淡,像是几十年前写的。

苏眠轻轻抽出这本书,书页脆得像枯叶,稍微用力就可能撕破。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写着:“槐者,阴木也,聚灵纳气,百年成‘祀’,七月初七,灵门开,祀者易引邪祟……”

七月初七,灵门开?苏眠的心跳瞬间加快——这正好对应了沈唤笔记本上的“七月初七,槐树下,勿近”!她继续往下翻,书中记载:“城西老槐,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二十三年曾发生‘槐噬人’事件,后有术士以‘安石’为引,布‘镇灵阵’,方压邪祟……”

安石!苏眠的指尖顿在“安石”两个字上,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书中还画着“安石”的图案——和沈唤颈间的石头一模一样,下面标注着:“安石,产自城西雾山,能吸灵纳邪,为镇灵阵核心载体,需以血亲之血浸染,方能起效……”

血亲之血?苏眠想起昨天沈唤贴黄符时,安石亮起的微光——难道沈唤的奶奶,就是用自己的血浸染了安石,用来镇压槐树的邪祟?而沈唤的“引灵格”,会不会和这棵老槐树有关?

她正看得入神,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苏眠心里一紧,赶紧合上书,转身时,撞进了一双熟悉的眼睛里。

是沈唤。

他手里拿着一本《民俗符号考》,看到苏眠手里的“槐祀记”时,眼神瞬间变了——不再是平时的温和,而是带着一丝警惕和探究,像在确认什么。“你也对槐树的传说感兴趣?”他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点,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绷。

苏眠的心跳飞快,下意识地把“槐祀记”往身后藏了藏:“我……我是为了写作文,老师让写本地民俗,我刚好看到这本书。”她的声音有点发颤,怕被沈唤看出破绽——这本书里的内容,显然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

沈唤的目光落在她身后的书上,又移回她的脸上,沉默了几秒后,突然笑了笑:“这本书很旧了,里面的传说大多是编的,没什么参考价值。”他走近一步,伸手从苏眠手里拿过“槐祀记”,指尖碰到书页时,动作很轻,像是在对待易碎的珍宝,“我奶奶以前也有一本这样的书,说里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小时候我还信,后来才知道,都是老一辈编来吓唬小孩的。”

苏眠看着他的侧脸,阳光从彩色玻璃窗照进来,落在他的发梢上,泛着一点浅金。他的指尖在“槐祀记”的封面上轻轻划过,像是在回忆什么,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警惕,还有一点不易察觉的恐惧。

“那你知道七月初七,槐树会‘引邪祟’的说法吗?”苏眠试探着问,目光紧紧盯着沈唤的反应。

沈唤翻书的动作顿了一下,抬头看向她时,眼神又恢复了平时的温和:“听过啊,我奶奶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灵门’打开的时候,这时候靠近老槐树,容易遇到‘不干净’的东西。不过这都是迷信,你写作文的时候可别当真。”

他说得很自然,像在聊普通的民间传说,可苏眠却注意到,他的左手悄悄摸了摸颈间的安石——这个动作很轻,却暴露了他的紧张。显然,他知道这个传说的“真相”,只是不想承认。

“对了,你刚才在看什么书?”苏眠转移话题,目光落在沈唤手里的《民俗符号考》上。

“这个啊,”沈唤把书递给她,“里面有很多本地的民俗符号,比如过年贴的门神、端午节挂的艾草,说不定对你写作文有帮助。”苏眠接过书,翻开时,看到书页上有很多批注,字迹和沈唤笔记本上的一模一样——有的批注在解释符号含义,有的则在补充“实际用途”,比如“门神符号可镇宅,需以朱砂绘制”“艾草需采晨露未干时的,方能驱邪”。

这些批注,显然不是普通学生能写出来的。苏眠的心跳又加快了,她抬起头,刚好对上沈唤的目光——他的眼神很干净,却带着一层看不见的“壳”,像是在刻意隐藏什么。

“谢谢你,这本书确实很有用。”苏眠把书还给沈唤,心里已经有了猜测:沈唤的奶奶,很可能是懂“民俗术法”的人,甚至可能是专门镇压邪祟的“术士”;而沈唤,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这些,安石是镇灵阵的核心载体,他戴在身上,不仅是为了纪念奶奶,更是为了镇压自己身上的“引灵格”,还有后山槐树的邪祟。

“对了,下午的社团招新,你要去看看吗?”沈唤突然问,打破了沉默。

苏眠愣了一下,随即点点头:“嗯,林晓约我一起去,打算看看民俗研究社。”

“挺好的,”沈唤笑了笑,“民俗研究社的社长知道很多本地传说,说不定能帮你写作文。我下午也要去社团,民俗研究社的活动我一般都会参加。”

苏眠心里一动——这正是接近沈唤、收集更多线索的好机会。她点点头:“那下午社团招新见?”

“好啊。”沈唤把“槐祀记”放回书架,又拿起《民俗符号考》,“我再找几本书,你慢慢看,有事可以喊我。”说完,他转身往书架的另一头走,黑色短发在阳光下泛着软乎乎的光,颈间的安石随着动作轻轻晃,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

苏眠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书架上的“槐祀记”,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沈唤为什么要隐瞒“槐祀记”的真相?七月初七的“灵门开”到底是什么?安石作为镇灵阵的核心,为什么会出现在他身上?还有他的“引灵格”,和这一切又有什么关联?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在书架上找资料,很快又发现了一本《雾山奇石录》——书中记载,安石产自城西雾山,是“灵脉汇聚之地”,石头本身能“吸灵纳邪”,既可以用来镇压邪祟,也可能被邪祟利用,成为“引灵载体”。而雾山,正是城西碎梦事件的发生地!

苏眠的瞳孔骤缩——难道城西碎梦事件,和安石有关?沈唤的奶奶,会不会就是从雾山找到的安石?而沈唤身上的能量,会不会就是安石和引灵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眠!你在这里啊!”林晓的声音突然传来,打断了她的思绪。林晓手里拿着几本言情小说,笑着走过来:“我找了你好久,快到上课时间了,咱们该回教室了!”

苏眠赶紧合上书,放回书架:“好,马上走。”她跟着林晓往图书馆外走,路过沈唤刚才停留的书架时,看到他正低头看着一本《镇灵阵考》,指尖在书页上画着复杂的图案——那正是“槐祀记”里记载的“镇灵阵”纹路。

回到教室时,上课铃刚好响了。苏眠坐在座位上,心里还在琢磨图书馆里的发现——安石、镇灵阵、雾山、城西碎梦事件,这些线索像珠子一样,慢慢串了起来,指向一个更庞大的秘密。而沈唤,就站在这个秘密的中心,既像是守护者,又像是被秘密困住的人。

下午的社团招新在操场举行,各个社团的摊位摆得整整齐齐,五颜六色的海报贴在展板上,很是热闹。林晓拉着苏眠在各个摊位前转,最后停在民俗研究社的摊位前——社长是个戴眼镜的男生,手里拿着一本《民俗故事集》,正在给围观的学生讲故事。

“苏眠!”沈唤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一杯果汁,递给苏眠,“刚买的,葡萄味的,不知道你爱不爱喝。”苏眠接过果汁,杯壁传来的凉意让她清醒了几分——这是沈唤第二次主动给她递饮品,像是在刻意拉近关系,又像是在试探什么。

“谢谢。”她接过果汁,指尖碰到沈唤的手时,守梦环轻轻颤了一下——这次的能量波动很温和,没有之前的“牵引感”,反而带着点“亲近感”。

“社长,这是我同学苏眠,她也对民俗感兴趣,想加入咱们社团。”沈唤对着社长说,社长笑着点点头:“欢迎欢迎!咱们社团每周活动一次,主要是分享民俗故事、研究本地传说,有时候还会去实地考察,比如老城区、雾山这些地方。”

雾山!苏眠心里一动——实地考察雾山,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安石和城西碎梦事件的线索。她立刻说:“我想加入!”

社长笑着递给她一张报名表:“填一下基本信息就可以了,下周开始参加活动。”苏眠接过报名表,认真填写信息时,沈唤站在她身边,目光落在她的笔尖上,像是在确认什么。

填完报名表,沈唤突然说:“下周社团活动要去老城区考察,那里有很多老建筑,还有一棵百年老槐,说不定能帮你收集作文素材。”

老城区的百年老槐?苏眠抬起头,刚好对上沈唤的目光——他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又像是在发出“邀请”。她点点头:“好啊,我一定去。”

夕阳西下时,社团招新结束了。苏眠和林晓往校门口走,沈唤跟在她们身后,手里拿着民俗研究社的资料。走到校门口时,沈唤突然叫住她:“苏眠,你昨天是不是去过后山的槐树林?”

苏眠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停下脚步,转过身时,看到沈唤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我昨天贴的黄符,位置好像动了一点,而且槐树林里的能量,比平时弱了很多,像是被什么东西‘净化’过。”

苏眠握紧了手里的果汁杯,指尖有点发凉——她昨天只是靠近了槐树林,并没有碰黄符,难道是守梦环的能量影响了那里的灵异能量?还是记梦徽在记录线索时,不小心释放了梦司的能量?

“我……我昨天路过后山,看到槐树林,就好奇走过去看了看,没碰黄符。”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可能是风吹动了黄符吧?”

沈唤盯着她看了几秒,突然笑了笑:“可能吧,是我太敏感了。”他抬手摸了摸颈间的安石,“那棵老槐有点特殊,以后没事别靠近,尤其是晚上。”

“好,我知道了。”苏眠点点头,心里却更疑惑了——沈唤到底是在提醒她,还是在试探她?他是不是已经察觉到她身上的异常能量?又或者,他只是单纯担心她被槐树林的邪祟波及?

沈唤没再多问,只是挥了挥手,转身往老城区的方向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颈间的安石在余晖里泛着淡淡的暗青色光,像一颗藏在人间的星。苏眠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左手腕的守梦环轻轻发烫,领口的记梦徽也在微微震动——它还在记录着刚才的能量波动,而沈唤最后那声“别靠近”,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她心里,让她既觉得警惕,又莫名生出一丝在意。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葡萄味果汁,杯壁上的水珠已经滴落在手背上,冰凉的触感让她瞬间清醒。这场围绕着安石、槐树与引灵格的调查,才刚刚开始,而沈唤这个藏着秘密的男生,已经让她的“观察者”身份,悄悄有了不一样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