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砸在窗纸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秦守平站在门后,手中那块双面木牌尚未放下。他盯着背面“通敌”二字,炭笔痕迹粗重,像是被人反复描过,边缘有细微的毛刺,显出用力压笔的迹象。
他转身走向桌边,煤油灯的火苗随着动作晃了一下,映得墙上的影子轻轻一颤。他将木牌翻转,正面“电视辐射杀人”几个字歪斜凌乱,背面的“通敌”却透着一股刻意的工整——这不是一时兴起写下的,而是藏了多年、等待时机才重新启用的罪名。
他从夹克内袋取出那张泛黄的抄录稿,轻轻铺在桌上。灯光下,两处“通敌”的笔画并列而置。起笔的角度一致,第二笔横画略往上挑,收尾时都带一个微小的顿挫。尤其是“敌”字右边那一撇,拖得极长,末端微微上翘,像是一根刺扎进纸里。
是同一个人写的。
他呼吸没变,只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三年前那份举报信,没有署名,却直接递到了街道纪检组,理由是“发现境外势力渗透线索”。当时他刚想进厂做技工,政审不过关,被刷了下来。没人告诉他原因,直到后来他在档案室偷看到那份材料,才明白自己早就被人钉上了标签。
现在,这块木牌把旧账翻了出来。
但他需要更确凿的东西。仅凭肉眼比对,在别人眼里终究是猜测。他必须看到那些无法伪造的细节。
他伸手探入夹克最里层口袋,摸出一片巴掌大小的玻璃片。边缘粗糙,像是从某种仪器上拆下来的,但表面光滑透亮。这是昨日灶台签到所得的“显微镜片”,系统提示它能放大细微纹理,适用于检验纸质痕迹。他一直没用,怕引人注意。但现在,这东西该派上用场了。
他将镜片覆在木牌背面的“通敌”二字上,俯身贴近。
视线骤然清晰。
每一笔划的收尾处,都有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回钩动作——横画结束时不直接提起,而是向下轻压再缓缓收力,形成一个微小的弧形顿点。这种习惯不是刻意模仿就能做到的,只有长期书写才会在肌肉中留下印记。
他立刻将镜片移到抄录稿上,对准同样的字迹。
一样的回钩。
一样的力度分布。
甚至连“敌”字末笔那一撇的抖动频率都完全吻合——那是手部轻微震颤造成的自然波动,属于个人独有的书写特征。
三大爷写字时总爱用左手扶纸,右手发力不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收笔方式。他曾见过对方在院务公告栏上抄通知,一笔一划慢得让人心焦,但每个字的尾巴都带着这么一道弯钩。
证据锁死了。
他缓缓直起身,把镜片收回内袋,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随后将木牌和抄录稿一同卷起,用一条旧布条缠紧,塞进床底暗格深处。那里还有几份他悄悄收集的旧文件,都是这些年一点点攒下的线索。
屋外雨势未减,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院中积起一片片水洼。他走到门边,拉开一条缝往外看。
整个院子被雨水洗得发黑,各家门窗紧闭。只有西厢房的窗帘还留着一道缝隙,隐约透出一点光。聋老太太还没睡。她今晚反常地安静,既没开电视,也没像往常那样哼唱《渴望》的调子。
他的目光转向贾张氏家的方向。
窗框下方,那抹深蓝色头巾又露了出来,只有一角,紧贴着玻璃内侧。她在看这边。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昨夜电视风波之后,她就一直在窥探。三大爷带队围堵时,她躲在自家门口,半个身子藏在门后,眼睛却死死盯着门墩方向。那时他还以为她是害怕事态闹大,现在想来,更像是在确认某件事有没有发生。
比如,账本是否已被取走。
比如,他有没有发现木牌背后的秘密。
他轻轻合上门,没点灯,也没坐下,只是靠着墙站着,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
时间一点点过去。
忽然,院中传来一声极轻的脚步声,踩在湿地上,发出“噗”的一声闷响。
接着是另一声,更近了。
有人正贴着墙根往他家门口移动。
他不动,也不出声,只将身体往阴影里缩了缩。
那道人影越来越近,头戴深蓝头巾,佝偻着背,正是贾张氏。她走得极慢,每一步都试探着落地,像是怕踩到什么东西。她的目光一直盯着秦家窗户,似乎想透过昏暗看清屋里有没有光。
她已经走到了门槛前。
秦守平依旧没动。
就在她抬起脚,准备跨过门槛的一瞬,右脚猛地踩中一件硬物。
“咔嚓——”
一声脆响撕破雨夜。
她整个人僵住,低头一看,是一只废弃的陶罐,半埋在泥水里,已被她踩裂成几片。她慌忙后退,却不慎被碎片绊住,身子一歪,踉跄几步才扶住墙站稳。
她站在原地喘了几口气,四下张望,见无人出来,才咬牙转身,快步朝自家门口跑去。门开了一条缝,她闪身进去,迅速关上,连风带雨都被挡在了外面。
秦守平这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他没追出去,也没点亮煤油灯。他知道刚才那一幕不是偶然。那只陶罐原本摆在院角,用来接屋檐漏下的雨水,早就空了,也不值钱,没人会特意去碰。可它偏偏出现在那个位置,正好卡在贾张氏前进的路线上。
要么是有人故意放的。
要么是她自己清楚那里有东西,却还是踩了上去——说明她心神已乱,判断失准。
他回到桌边,重新坐下,从抽屉底层取出一张小纸条。上面记着他最近整理的线索:三大爷三年前写举报信、贾张氏多次试图靠近门墩、易中海暗中调动街道资源打压他……这些事看似独立,实则都在围绕同一个目标——阻止他挖出四合院的秘密。
而现在,木牌上的字迹成了突破口。
他不需要马上反击。他只需要记住谁在夜里出现过,谁的手在发抖,谁的脚步开始错乱。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屋外雨声如注,院中积水漫过陶罐碎片,缓缓流动,冲刷着残痕。
一只沾满泥水的脚印停在秦家门口不远处,五指形状清晰,鞋底纹路能看出是双旧胶鞋。脚印的主人曾在这里站了很久,然后转身离开。
地上的水慢慢浸透了鞋印边缘,使它变得模糊。
但痕迹还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