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2002之我的双轨人生 > 第42章 寒假计划:年货里的“蜀州味道”
换源:


       期末考试的紧张气氛,像一层无形的薄膜,包裹住了崇庆中学的每一间教室。空气里飘荡着油墨试卷的味道和压抑的喘息声。随着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敲响,这层薄膜被猛地戳破,整个校园瞬间爆发出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巨大喧嚣和解放的欢呼。

寒假,来了!

试卷和排名什么的,暂时都被抛到了脑后。学生们像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寒假的计划,去哪里玩,看什么电视剧,以及最重要的——过年。

林晓宇收拾好书包,看着窗外已经有些年味的街道——偶尔已经有零星的灯笼挂起来,路边也出现了卖春联和鞭炮的小摊。他脑子里盘算的,却不是玩和休息。

“苏屿奶茶”的计划还在初步调研阶段,陶科和唐鹏那边还没太多实质性进展。漫长的寒假,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总不能白白浪费。这可是做点小生意,积累资金的好机会。

年关,意味着消费旺季。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走亲访友要带礼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下午,他把张超、唐鹏、陶科又叫到了老地方——文化馆后面的石桌。天气冷,石桌冰凉,几个人缩着脖子,呵着白气。

“啥事啊晓宇?冷飕飕的。”张超搓着手问。

“是不是奶茶店有搞头了?”唐鹏一脸期待。

陶科则推了推眼镜,没说话,等着林晓宇开口。

“奶茶店不急,还在摸情况。”林晓宇摇摇头,“叫你们来,是说寒假搞钱的事。年关到了,我们搞点年货卖卖怎么样?”

“年货?”张超眼睛一亮,“卖鞭炮?还是卖香肠腊肉?这个我晓得搞!”

“那些竞争太大,本钱也高。”林晓宇否定了,“我们搞点特别的,有我们蜀州特色的,而且方便包装成礼盒的。”

“啥子嘛?”唐鹏好奇地问。

林晓宇早就想好了:“汤麻饼,还有天主堂鸡片。”

汤麻饼是蜀州的传统名点,酥香可口,老少皆宜。天主堂鸡片更是本地一绝,麻辣鲜香,是极好的下酒菜和零食。这两样东西,本地人认,外地人来了也喜欢带点回去,但市面上卖的,大多包装简陋,适合自家吃,不适合当礼品送人。

“我们不去摆摊零卖,”林晓宇阐述他的计划,“我们搞‘精品礼盒’。去找最好的汤麻饼作坊和天主堂鸡片的老师傅,订一批货。然后我们去买些好看点的纸盒和包装袋,自己分装,包装得漂亮点,提价当新年礼品卖!”

“自己包装?能行吗?有人买吗?”张超表示怀疑。

“咋不行?”林晓宇分析道,“你看现在街上卖的,都是用油纸随便一包,或者用最土的塑料袋一装,送人拿不出手。我们包装得好看点,贴上红纸金字,写上‘蜀州特产’、‘新年礼品’,价格虽然贵点,但送人有面子啊!目标就是那些图省事、又想送点特色礼品的单位和个人。”

陶科迅速心算起来:“成本……包装……售价……利润空间……如果销路能打开,确实比零卖强。但是销路怎么打开?”

“鹏哥,这就要看你的了。”林晓宇看向唐鹏,“你爸不是在机关单位开车吗?看看能不能通过他,联系一下那些单位办公室,推销一下,当职工福利或者送礼都行。还有,你家亲戚多,七大姑八大姨的都问问。”

“张超,你负责后勤。联系作坊和老师傅订货、收货、搬运,还有采购包装材料,这都是体力活,你负责。”

“要得!这个我擅长!”张超拍着胸脯,只要别让他动太多脑子就行。

“陶科,你脑子活,跟鹏哥一起跑推销,负责算账、记账、管钱。价格怎么定,优惠怎么给,你俩商量着来。”

“没问题。”陶科点头,这正合他意。

“我呢,负责总体策划和……嗯,设计包装。”林晓宇给自己安排了最关键的活儿,“大家先把各自能拿出来的本钱凑一凑,不够的我再想办法。赚了钱,扣除本金,利润平分。干不干?”

“干!”

“必须干!”

“搞起来!”

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四个少年火热的心。计划一定,立刻分头行动。

林晓宇回家翻出自己的压岁钱和之前攒下的所有积蓄,又绞尽脑汁想了个理由,从老妈那里预支了一点“下学期资料费”。张超和唐鹏也各自掏空了小金库。陶科则拿出了一笔让林晓宇都有点意外的“巨款”,看来他家底确实不错,或者是他特别能攒。

启动资金很快到位。林晓宇跑去文具店和printing店(小复印店),选了看起来最喜庆的红纸和金粉纸,又买了透明塑料袋。他凭着前世模糊的审美记忆,设计了简单的logo和“蜀味年礼”、“福”等字样,让打印店用金墨打印出来,虽然粗糙,但在这个年代看来,已经足够精致醒目。

张超那边也顺利联系上了城西一家口碑很好的汤麻饼作坊和一位做天主堂鸡片很有名的老师傅,谈好了批发价,约定好取货时间。

唐鹏和陶科则开始了他们的“推销之旅”。唐鹏凭借他爸的关系和自家三姑六婆的网络,厚着脸皮上门推销。陶科则负责展示他们的“精品礼盒”,分析性价比,说得头头是道。

过程并不顺利,吃了不少闭门羹,被质疑过“小孩子搞什么名堂”,但也并非全无收获。一家小企业的办公室主任看在唐鹏爸爸的面子上,订了十份给员工发福利。几个亲戚也碍于情面,各订了几份准备送人。

第一批订单虽然不多,但足够让他们兴奋了。

取货、分装、包装的过程更是像打仗一样。张超家暂时成了仓库和作坊。四个人围着堆成小山的汤麻饼和一大盆红油赤酱的天主堂鸡片,手忙脚乱。

“我日,这鸡片也太香了,忍不住想偷吃一口!”张超一边咽口水一边小心翼翼地往塑料袋里装。

“胖子你稳到点!手不要抖!每袋分量要差不多!”陶科拿着个小电子秤,严格把控分量,活像个监工。

“红纸!金纸!快点贴正!歪了歪了!”林晓宇负责最后的包装美化,力求每一个礼盒都看起来像模像样。

唐鹏则忙着核对订单,计算数量,接听时不时响起的咨询电话(留的是他家的座机号)。

房间里弥漫着麻饼的酥香和鸡片的麻辣味,混合着浆糊和印刷品的味道。四个少年忙得满头大汗,手上沾满了油渍和红纸屑,但看着一个个红金相间、透着年味和“高级感”的礼盒在他们手中诞生,成就感油然而生。

随着春节越来越近,订单竟然慢慢多了起来。可能是第一批客户觉得不错,口耳相传;也可能是年底大家实在忙,这种包装好的特色礼品确实方便。陆陆续续又接了几个小单位的订单和一些零散的个人订单。

整个寒假,四个人几乎没怎么闲着,不是在打包,就是在送货的路上。自行车后座捆着高高的礼盒,穿梭在蜀州的大街小巷。虽然累,但每次收到钱,看着陶科那个记账本上的数字不断增加,所有的疲惫都化成了动力。

年二十八,最后一批货送完。四个人瘫倒在张超家满是狼藉的房间里,看着角落里所剩无几的原料和堆放的包装材料,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妈的……比期末考试还累……”唐鹏有气无力地说。

“但是……赚了……”张超嘿嘿傻笑,虽然累,但精神亢奋。

陶科拿出那个宝贝记账本,手指在计算器上飞快地按着,房间里只剩下按键的“嘀嘀”声和另外三人紧张的呼吸声。最后,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清晰地报出一个数字:“扣除所有成本,包括最开始大家凑的本金,净利润一共是四千一百二十八块六毛。”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多……多少?!”张超第一个蹦起来,眼睛瞪得溜圆,一把抢过陶科手里的计算器,自己又哆哆嗦嗦地按了一遍,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声音都变了调:“四……四千多?!我日!我们他妈一个寒假赚了四千多?!我爸一个月工资才八百!”他反复看着那计算器,仿佛那小小的屏幕里能开出花来。

唐鹏也惊呆了,张大了嘴巴,半晌才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声音发颤:“真的?!四千多!平均下来……每人能分……分一千多?!我操!这够我包多少年夜的机子了!不!够我买台自己的小霸王了!”

连林晓宇都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虽然他预料到会有不错的收益,但这个数字在2005年的蜀州,对于几个高中生来说,无疑是笔惊人的“巨款”,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他满意地笑了:“看来,咱们这‘蜀州味道’,确实够味。”

陶科虽然努力维持着冷静,但拿着记账本的手也有些微微发抖,他推了推眼镜,补充道:“准确地说,是每人一千零三十二块一毛五分。”他对这个数字显然极为满意,这不仅是一笔钱,更是他商业分析能力和记账能力得到验证的成果。

“兄弟们,”林晓宇拿起桌上一个剩下的、包装好的礼盒,红纸金字,散发着诱人的食物香气,“这是我们‘苏屿’团队的第一仗!打得漂亮!这不仅仅是钱,更是证明了咱们能成事!”

“漂亮!太他妈的漂亮了!”张超挥舞着拳头,兴奋地原地转圈,已经开始幻想这一千多块钱该怎么花了。“必须漂亮!哈哈!老子也是赚过四位数的男人了!”唐鹏搂住陶科的肩膀,激动地乱晃。

陶科小心地把钱按照算好的份额分成四份,崭新或半旧的钞票摞在一起,显得格外厚实。他把钱依次递给每个人。张超接过那摞钞票,手都有些抖,小心翼翼地捋平,揣进兜里还下意识地按了按,脸上笑开了花。唐鹏则美滋滋地开始盘算是先去买游戏机还是先换双新球鞋。陶科仔细地数了一遍自己的那份,才妥善地收好。

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噼啪作响,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屋内,四个少年因为共同的奋斗和这实打实的收获,情绪高涨,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干劲。这年货里的“蜀州味道”,不仅赚来了他们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更熬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名为信心和希望的浓汤。

authorsavatar

作家的话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