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特种兵再造大明 > 第6章:营中的“规矩
换源:


       于浩拄着根磨得光滑的木棍,站在营帐外的空地上,冷风像带着细针,扎得他裸露的手背上起了一层细密的鸡皮疙瘩。王二在旁边扶着他,眼神里满是担忧,时不时往张彪营帐的方向瞟,生怕那位百户再找什么由头来刁难。

“不用怕。”于浩感觉到少年的紧张,低声说了句,“他要立威,刚才那通发作已经够了,短时间内不会再来找事。”

王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却还是紧紧攥着于浩的衣角。这孩子约莫十五六岁,瘦得像根豆芽菜,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原主在时,他是旗里最听话的兵,也是少数几个愿意给原主递碗热水、说句宽心话的人。

于浩缓了缓力气,目光开始扫过整个军营。

说是军营,其实更像个临时拼凑的难民营。稀稀拉拉的帐篷歪歪斜斜地扎在冻土上,不少帐篷的帆布破了洞,用草绳胡乱捆着,风一吹就呼啦啦作响,看着随时能被掀上天。地上满是泥泞和冻住的粪水,混杂着枯草和说不清的秽物,散发出一股酸腐的气味,刺得人鼻腔发疼。

不远处的伙房烟囱里冒着黑烟,那烟又浓又呛,显然是湿柴没烧透。几个负责做饭的火夫懒洋洋地蹲在灶台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添着柴,其中一个还偷偷摸出烟杆,就着灶火抽了起来,看那样子,根本不在乎锅里的米汤会不会烧糊。

更远处的校场上,稀稀拉拉站着些士兵,大概是其他百户麾下的人。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号服,大多是补丁摞补丁,有的甚至连鞋都没穿,光着脚踩在结了薄冰的地上,冻得直跺脚。带队的小旗官扯着嗓子喊着口号,声音嘶哑,士兵们动作拖沓,出列、立正都歪歪扭扭,手里的长枪倒像是扛着根烧火棍,毫无军人的样子。

“这就是……大明的边军?”于浩心里泛起一阵寒意。

原主的记忆里,辽东军曾经也是能打的。当年李成梁镇守辽东时,铁骑纵横,连蒙古和女真都得退避三舍。可如今……萨尔浒一战败光了精锐,剩下的要么是世袭的军户子弟,要么是抓来的壮丁,训练废弛,军饷克扣,连肚子都填不饱,又哪来的力气打仗?

“于旗官,你看那边。”王二忽然拉了拉他的袖子,往斜对面指了指。

于浩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三个穿着相对整齐的士兵,正围着一个老卒,其中一个脸上带疤的士兵,手里攥着半块窝头,另一只手推搡着老卒的胸口,嘴里骂骂咧咧地说着什么。老卒佝偻着背,双手死死扒着对方的胳膊,嘴里不停哀求,眼泪顺着满是皱纹的脸颊往下淌。

“他们在抢东西?”于浩皱眉。

“嗯。”王二低下头,声音闷闷的,“那是李老卒,他儿子上个月战死了,就留下个小孙子,那半块窝头是他从伙房求来的,想给孙子留着……抢东西的是赵百户麾下的人,他们仗着赵百户和张百户交好,天天在营里欺负人。”

于浩的目光沉了沉。他在现代军营里待了十年,见过严苛的纪律,见过残酷的训练,也见过生死与共的袍泽情,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自己人抢自己人的救命粮,还抢得如此理直气壮。

“没人管吗?”

“管?怎么管?”王二苦笑一声,“军官们要么装作没看见,要么就和他们一伙的。李老卒去告过状,结果被赵百户的亲兵打了一顿,说他‘寻衅滋事’。从那以后,就更没人敢吭声了。”

于浩没再说话,只是看着那三个士兵最终抢走了窝头,还踹了老卒一脚,大笑着扬长而去。老卒瘫坐在地上,捂着胸口咳嗽,咳着咳着就哭了起来,哭声压抑又绝望,在寒风里听得人心头发紧。

周围的士兵要么低着头匆匆走过,要么就远远看着,眼神麻木,仿佛早就习惯了这种事。

“这就是营里的规矩。”王二的声音带着点颤抖,“谁的拳头硬,谁的靠山稳,谁就能欺负人。像咱们旗,就十个人,您又是……又是新来的(在王二看来,现在的于浩和以前不一样了),没什么靠山,张百户又不待见,最容易被欺负。”

于浩想起刚才张彪那副嘴脸,又想起原主记忆里,每次分粮、领冬衣,他们这个旗总是被克扣得最狠——别人领十斤粮,他们只能领七斤,还掺着沙子;别人能领到打了补丁的棉袄,他们就只能拿到单衣,冻得瑟瑟发抖。

原来如此。这军营里的“规矩”,从来都不是军纪,而是弱肉强食。

“走吧,先去看看咱们的人。”于浩拄着木棍,慢慢往前走。

他们这个旗的士兵都住在最边缘的两个小帐篷里,离伙房最远,离茅厕最近,风最大,也最潮湿。于浩走过去时,帐篷里的人已经听到动静,纷纷探出头来。

一共八个人,加上王二,正好十个。

这八个人里,有两个看着和王二差不多大的少年,脸上还带着怯生生的表情;有三个三十多岁的汉子,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眼神里却没什么光彩,透着一股得过且过的麻木;还有两个五十多岁的老兵,背有点驼,不停地咳嗽,显然是落下了病根;最后一个是个瘸子,左腿不自然地弯曲着,是上次和后金游骑遭遇时被马蹄踩伤的。

他们看到于浩,都愣了一下,眼神复杂。有惊讶(没想到他真的能站起来),有怀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旗……旗官。”一个中年汉子迟疑着开口,他叫刘三,以前是原主麾下最得力的兵,“您……您感觉咋样?”

“死不了。”于浩笑了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轻松些,“让大家受苦了,昨天没能把柴砍回来,今天估计又得挨冻。”

“不怪旗官!”一个少年连忙摆手,“是那些后金狗太凶了,要不是旗官您厉害,咱们昨天说不定就回不来了!”

提起昨天的事,几个人的眼神里都多了点神采。昨天斩杀后金游骑的事,虽然于浩让他们保密,但毕竟是死里逃生,还杀了敌人,那种紧张和兴奋,不是想压就能压住的。

“就是,旗官您那身手,真厉害!”另一个汉子也附和道,“一刀就把那鞑子的手腕砍断了,比戏文里的好汉还厉害!”

于浩没接话,只是目光扫过他们。这十个人,虽然看起来瘦弱、怯懦,甚至有些麻木,但昨天面对后金游骑时,没人真正逃跑——那两个少年虽然吓得腿软,却还是举起了柴刀;刘三被砍了一刀,流着血还在往前冲;那个瘸子,拖着伤腿,硬是用石头砸中了一个游骑的脑袋。

他们不是天生的孬种,只是被这环境磨掉了锐气,被“规矩”吓破了胆。

“我知道大家这些年不容易。”于浩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军饷被克扣,粮食不够吃,冬衣穿不上,还要被人欺负……这些,我都知道。”

他的话像是戳中了大家的痛处,几个人都低下头,有人开始小声咳嗽,掩饰着眼眶的湿润。

“但我要说的是,从今天起,不一样了。”于浩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扫过每个人的脸,“我于浩,既然是你们的旗官,就不会看着你们被欺负。别人能领十斤粮,咱们也得领十斤,还不能掺沙子;别人能穿棉袄,咱们也得穿,冻不着;谁要是敢再抢咱们的东西,欺负咱们的人,我第一个不答应!”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几个士兵都抬起头,愣愣地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惊讶——这还是那个唯唯诺诺、被人欺负了只会忍气吞声的于旗官吗?

刘三迟疑着开口:“旗官,您……您说的是真的?可……可张百户他……”

“张百户又怎么样?”于浩打断他,“他是百户,我是小旗,按规矩,我听他的。但他要是不讲规矩,克扣军饷,纵容手下欺负人,那就是他的不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咱们是军人,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军人的规矩,应该是训练刻苦,打仗勇猛,赏罚分明,而不是谁拳头硬谁就有理!”

“可是……”那个瘸子老兵叹了口气,“旗官,您说得在理,可这营里……不兴这个啊。咱们斗不过他们的。”

“斗不过,也要斗!”于浩的声音斩钉截铁,“昨天那三个后金游骑,论身手,论装备,都比咱们强,咱们不一样赢了?为什么?因为咱们没退路,因为咱们敢拼命!”

他指着自己胸口的伤:“我昨天差点死了,是你们把我拖回来的。这份情,我记着。从今天起,我于浩的命,和你们绑在一起。你们信我,我就带着你们活下去,活得像个军人,而不是像条狗!”

这番话,说得又直接又热血,像一团火,猛地撞进了几个士兵麻木的心里。他们看着于浩,看着他虽然虚弱却异常坚定的眼神,看着他胸口渗血的包扎,心里那点被磨掉的锐气,似乎有了点复燃的迹象。

王二第一个反应过来,“啪”地立正,虽然姿势不标准,却带着一股认真劲儿:“俺信旗官!”

刘三咬了咬牙,也跟着挺直了腰板:“俺也信旗官!大不了就是一死,总比窝囊死强!”

有了两个人带头,剩下的人也纷纷表态,连那两个老兵和少年,都用力点了点头,眼神里渐渐有了光。

于浩看着他们,心里微微松了口气。他知道,光靠几句话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这是个开始。他需要把这十个人拧成一股绳,这是他在这军营里,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好。”于浩点点头,“既然大家信我,那从今天起,咱们就得立点新规矩。第一,训练不能偷懒,不管是队列还是格斗,都得按我说的来,练好了,才能在战场上活命;第二,不许内斗,不许欺负自己人,谁要是敢动歪心思,别怪我不客气;第三,缴获的东西,按劳分配,谁出力多,谁就多得,绝不藏私!”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张百户那边,还有营里那些欺负人的家伙,咱们暂时惹不起,但也不能怕。他们要是再来找茬,咱们就忍着,但得记着账。等咱们有了实力,一笔一笔,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最后一句话,他说得又冷又硬,带着一股特种兵独有的煞气,让几个士兵都打了个激灵,却也觉得浑身的血都热了起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张彪的亲兵举着鞭子,正朝着他们这边走来,嘴里还喊着:“于浩的人呢?都死哪儿去了?张百户有令,让你们去清理茅厕!快点!”

清理茅厕,是营里最脏最累的活,一般都是派给最受排挤的队伍。显然,张彪这是故意刁难。

几个士兵的脸色瞬间垮了下来,刚燃起的一点斗志,像是被泼了盆冷水。

于浩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火气。他知道,这就是张彪的“规矩”,也是他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

“走。”他对众人说,“去清理茅厕。”

“旗官……”王二急了。

“没事。”于浩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平静却坚定,“脏活累活,咱们能干。但干完之后,这笔账,咱们得记着。”

他拄着木棍,带头朝着茅厕的方向走去。寒风卷起他的衣角,也卷起地上的尘土,迷了人的眼。但他的脚步很稳,一步一步,踩在这泥泞的军营里,也像踩在这乱世的刀尖上。

身后,刘三、王二和其他士兵互相看了看,最终还是咬着牙,跟了上去。

营里的“规矩”,他们暂时还破不了。

但改变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埋下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