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影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 第八章 谈话
换源:


       第八章谈话

西夏扶贫办主任是个黝黑敦实的汉子,叫张根生,他搓着手,有些担忧地说:“李部长,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直接放区办当科长,还跟马区长?下面会不会有议论?而且,马区长的秘书责任重大啊,祁同伟同志刚出校门,地方工作经验为零,这……”

“议论?”李援朝部长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魄力。

“有什么好议论的?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

祁同伟同志不是普通毕业生。

他是带着汉东省乃至中央关注的目光下去的。

是带着改变西海固面貌的军令状下去的。

我们西夏现在最缺什么?缺的就是这种有知识、有闯劲、有担当的年轻血液。

放在温室里按部就班培养,那才是最大的浪费。”

他转向马青山,言辞更加恳切:“马区长。

祁同伟同志在汉东政法大学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目共睹。

他熟悉高层政策(高育良适时补充了一句‘他理论功底非常扎实’),又有在基层(虽然是学校基层)独当一面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有这股子‘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和担当。

放在您身边,既能最快速度提升他的视野和格局,让他直接参与自治区层面的重大决策和协调,了解全区扶贫工作的全貌;同时,也能通过他,将您对西海固、对扶贫工作的思路和要求,最直接、最有力地贯彻下去。

这比把他放在某个乡镇或者县里单打独斗,作用要大得多。

效率要高得多。”

李援朝的话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马青山主席一直靠在椅背上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古铜色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

当听到“直接参与自治区层面的重大决策”、“最直接有力地贯彻下去”时,他敲击桌面的手指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嗯。

”马青山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带着西北人特有的直爽。

“援朝同志讲的有道理。

祁同伟这个娃娃,有股子拧劲儿。

敢对着那么多大领导喊出‘不改变西海固绝不离开’的话,这份胆气和决心,就值得重用。”

他坐直身体,目光扫过众人,一锤定音:

“破格就破格。

我们西夏现在就需要这样敢闯敢拼的年轻人。

就按援朝同志的意见办。

祁同伟同志,任命为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综合二科科长,主要对口联系扶贫、移民工作。

同时,担任我的秘书。

明天,我亲自找他谈话。”

他看向高育良,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高教授,感谢你啊。

给西夏送来了这么一块好钢。

你放心,我们会把他放在最硬的磨刀石上锤炼。

绝不会埋没了他。”

高育良连忙起身,心情复杂地回应:“马区长言重了,同伟能得此重任,是他的造化,也是西夏自治区对他的信任。

只希望他……不负所托。”

会议结束,夜幕早已降临。

马青山回到自己房间,却毫无睡意。

他走到窗边,看着汉东省城璀璨的万家灯火,又仿佛透过这繁华,看到了千里之外那片沟壑纵横、在夜色中沉寂的贫瘠土地——西海固。

“祁同伟……”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神变得异常锐利和深沉。

他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声音沉稳:

“小刘,通知一下祁同伟同志,让他现在到我房间来一趟。”

酒店套房的会客室,灯光柔和。

祁同伟接到通知时,刚刚送走几位前来“取经”和表达“敬佩”的同学。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那套崭新的西装,努力压下心中翻腾的波澜,敲响了马青山主席的房门。

“进来。

”里面传来马青山沉稳的声音。

祁同伟推门而入。

马青山没有坐在沙发上,而是背着手站在落地窗前,听到声音才转过身。

他换下了白天那身笔挺的西装,只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衬衫,袖子随意地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

这让他少了几分官威,多了几分实干家的朴实和力量感。

“小祁来了?坐。

”马青山指了指沙发,自己也在对面的单人沙发坐了下来,目光如电,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没有了白天会场的聚光灯,祁同伟脸上的沉静下,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和青涩,在马青山这样的老辣目光下,无所遁形。

“马区长。

”祁同伟恭敬地微微躬身,才在沙发边缘坐下,腰背挺得笔直。

“别紧张。

”马青山摆摆手,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拧开盖子,里面泡着红彤彤的枸杞,他喝了一大口,发出满足的“哈”声。

“白天在会上,说得很好。

很有气势。

‘不改变西海固绝不离开’,这话,可是当着两省领导,当着媒体的面放出去了,收不回来喽。”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调侃,眼神却锐利如鹰,紧紧盯着祁同伟。

祁同伟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声音清晰而坚定:“马区长,那不是场面话,是学生的心里话,也是学生的决心。”

“好。

”马青山放下保温杯,发出一声轻响,他身体微微前倾,一股无形的压力瞬间笼罩下来。

“有决心是好事。

但光有决心不够。

西海固的穷根子有多深,有多硬,你了解多少?”

祁同伟心头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他强迫自己冷静,调动起前世牧晓的记忆碎片和后世了解的那些扶贫经验,结合这段时间恶补的关于西海固的资料,沉稳开口:

“学生查阅过大量资料,也请教过一些研究西北问题的老师。

西海固之困,表象是水、是路、是沙,根子却在生态的脆弱与人口的承载极限。

‘苦瘠甲天下’,核心在于‘瘠’——土地的贫瘠,资源的贫瘠。

‘吊庄移民’是条出路,但绝非易事。

移民点的选择、水源的保障、产业的支撑、移民的意愿和融入……每一步都是难关。

更要命的是,迁出地生态的恢复,同样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直指要害。

马青山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

祁同伟的分析,远远超出了他对一个应届研究生的预期,甚至比一些在地方工作多年的干部看得更透彻、更系统。

“接着说。

”马青山的兴趣被完全勾了起来,身体靠回沙发背,眼神却更加专注。

“所以,学生认为。

”祁同伟的声音更加沉稳,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和谋划。

“扶贫攻坚在西海固,必须‘标本兼治’、‘双管齐下’。

治标,是吊庄移民,让人脱离恶劣的生存环境;治本,是生态重建和产业培育。

在迁出区,要下死力气封山育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哪怕十年二十年也要坚持下去。

在安置区,光有房子有地不行,必须同步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

比如节水农业、特色养殖(滩羊、肉牛)、依托风力光热资源的新能源产业,还有……劳务输出。

组织化、技能化的劳务输出,是解决眼前生计、积累发展资金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他提到了风电这些此时还算是比较前沿的词汇,但在“牧晓”的记忆里,这正是未来西夏脱贫的重要支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