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大明江山梦 > 恩怨
换源:


       朱允炆心伤马皇后之死,自也无暇去理会他们侍卫太医失踪的事。过了好一会,朱允炆抹掉眼泪,脱下龙袍,掩盖住马皇后尸首,他决心同马皇后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一同崩殂在奉天殿内,也就不必再惊动皇后的尸身了。

朱允炆收摄心神,摆摆手让太监王忠退下。对道衍道:朕无德无能,忝居皇位,今既已败于四叔,自不会再苟活于人世。只是心存疑惑,还望大师指点迷津”。

道衍稽首道:“阿弥陀佛,陛下胸襟广阔,气度不凡,毫不矫揉造作,至情至性更是令人钦佩。陛下有何疑义,老衲必具实以答。”

朱允炆道:“皇宫内院,壁垒森严,侍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犹如铜墙铁壁一般。适才大师来时竟不受阻截,却不知大师如何做到?”

道衍微微一笑,道:“陛下觉得禁宫防范严密,滴水不漏,在武功高手面前,虽不能说是如康庄大道一般来去自如,想混进来却也甚为容易,不过我的确不是凭轻功偷偷闯进来的,陛下请看。”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白色玉牌。

朱允炆定睛一看,见是自己发的通行令牌。因与朱棣打仗,战情危急,为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朱允炆给自己的亲信发了六枚这种白色玉牌作为通行令,见玉牌如见皇上,手持玉牌,天下关隘皆可畅行无阻,若遇到紧急军情,持玉牌也可以调动御林军,可以说此玉牌权利极大。

朱允炆看到道衍手中令牌,长叹一声,又有人投敌叛变了。他不知此玉牌却是沐冰在城门口打斗时,遗失在地,被士兵捡到上交给道衍的。

“刚刚王忠禀报,侍卫和太医失踪,那么是大师所为了?”朱允炆又问道。

道衍道:“那倒不是。老衲没必要多此一举。太医们听说我大军入城,或许是怕死逃命去了。至于侍卫,想必是另有人调走。”说完意味深长的看了董长恨一眼。

朱允炆点头道:“大师所言不错。”点头沉思一会儿,又道:“我和四叔两军交锋之时,多有机密泄露,想必是我军有内奸了?”

道衍道:“不错,两方交兵之时,我多次收到你方情报,可以说此情报举足轻重,数此挽救我军危机。只是送情报之人不露面目,只是写好密信,派人送于我手。”

朱允炆闭目沉思,喃喃自语道:“此人是谁!”

道衍锋锐的眼神突然射向董长恨,朗声道:“阿弥陀佛,董指挥使,该露出本来面目了吧!”

董长恨大惊,脸色瞬时变得煞白,强笑道:“大师所言,令人不解,不知大师何意?”

道衍冷哼一声道:“暗通我军,秘密传送谍报之人,就是你,我早已探查清楚,你还想抵赖不成?”

朱允炆和齐天河听到此话俱是大吃一惊,什么!难道董指挥使是奸细?这不可能,会不会是道衍和尚情报有误?

朱允炆心想我并无丝毫亏待董长恨之处,十分提拔于他,对他充分信任,董指挥使不可能背叛于我。

齐山河则想,董二弟虽然平时讷口少言,喜怒不行于色,可是做事干练沉稳,视死如归,对主十分忠心,不像是口是心非的小人,我才和他结为异性兄弟,他怎么会是奸细?

道衍说完,脸上微露迷茫之色,董长恨还未开言,道衍接着续道:“我不明白的是,为何你的情报有时真,有时假,虽然数次解救我军危难,可是也有很多次差点让我军全军覆没。好像你是有意让燕王军队和你们南军两败俱伤,玉石俱焚。老衲十分不解,还望施主为老僧解疑!”

董长恨冷笑道:“出家人不打诳语,大师信口开河,这不是冤枉人么!大师凭什么说我是奸细?”

道衍道:“老衲若无确凿证据,自然不会信口雌黄,施主别忘了,虽然你不露面,你的字体却是瞒不了人。我收到密信之后,数次对照,确定信是出于同一人之手,这等机密之事,自是不可找人代笔,只能是那个间人亲自书写。而知道这许多机密之人,自然只有皇帝身边的亲信才能做到。

我又费了好大精力,搜集到皇帝身边亲信的笔迹,多次比对,才确定密信是出自董施主之手。方才我来禁宫之时,又瞧见施主正在驱散皇上的近身侍卫,如此危难时刻,施主却遣走皇上的卫士,自是有所企图。施主潜伏皇帝身边多年,乃是有所为而来!”

董长恨脸如死灰,过了良久,才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大师心思缜密,令人佩服。不错,信是我写的,侍卫也是我遣走的!我原想把侍卫调走,好趁机劫走朱允炆,只是料想不到大师恰好此时来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齐山河没想到自己的结拜兄弟竟真是奸细,又急又恨,怒火中烧,听他竟直呼皇帝的名字,怒声喝道:“住口,皇上的名讳也是你叫的!你这无耻叛徒!”

道衍道:“董施主要劫走皇帝,有何目的,你到底是谁的人?”

朱允炆道:“董长恨,我跟你无冤无仇,对你也不薄,你为何要叛我,处心积虑的置我于死地?”

董长恨突然哈哈大笑,势若疯狂,讥嘲道:“无冤无仇?哈哈,无冤无仇!不错,你是跟我无冤无仇,可是你的爷爷跟我有仇,而且仇深似海!你可知道我是谁,我原名叫蒲长青,是六合蒲家蒲宝财长子!”

董长恨此话一出,朱允炆,道衍,齐山河都是啊的一声,没想到董长恨是南京六合蒲家的后人。

原来太祖皇帝朱元璋赶走蒙古鞑虏,登基皇位后,曾派人挖出宋末元初之人蒲寿庚的坟墓,将蒲寿庚尸体拖出来鞭打三百,将他子孙全部流放,男人代代为奴,女人世世为娼,当年蒲寿庚案,实是惨烈无比。至于太祖皇帝为何如此痛恨蒲寿庚,与蒲寿庚有何恩怨,却要从南宋末年说起。

相传蒲寿庚祖上为西域阿拉伯商人,为做生意便利,把家迁往了广州,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又把家从广州迁往泉州。蒲家做的是香料生意,因贸易有功,蒲开宗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官衔,蒲寿庚精通多国语言,被任命为QZ市舶司,掌管海上贸易,蒲家也积累了数不尽的财富。

当时海上海盗猖獗,蒲寿庚家族多次协助官府剿匪,蒲家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安抚史。拥有权利和财富的蒲家成为当时东南沿海举足轻重的大家族。

后来,元朝大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五岁的宋恭帝赵显被俘,南宋的文天祥,陆秀夫等忠臣不得不带着新立的皇帝宋端宗赵昰一路难逃,准备在泉州临时建都,而泉州的实际掌权者蒲寿庚看到孱弱的南宋朝廷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便拒绝他们进入泉州城。抗元大将张世杰向蒲寿庚借用军备物资,遭到蒲寿庚断然拒绝。

愤怒的张世杰带领将士抢走了蒲寿庚的些许物资,继续南逃。蒲寿庚见自己财物被抢,气愤不已,为报复,竟把居住在泉州的赵宋宗室几千人通通杀掉,后来又投降了元军,与元军共同对付南宋最后一点的抗元兵力。

后来,南宋与蒙元在崖山海战,蒲寿庚无偿捐助了元军大部分的战舰,蒙元以少胜多,南宋全军覆没,大臣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少帝赵昺携国玺投海自尽,许多大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眼见大厦已倾,宋氏已绝,哭声震天,誓死不愿投降蒙元,纷纷跳海殉国,海上浮尸十余万,天地为之悲泣,鬼神为之号哭!

崖山之后无华夏,当时蒙古统治中国后,将天下人分为四等人,汉人为最末一等,施政残暴,蒙元有心杀尽天下汉人,却是杀不胜杀,茫茫神州,横尸遍野,人人自危。

许是天佑中华,当时跳海殉难的军民中,有一人机缘巧合之下活了下来,留下一颗抗元的种子。他是陈世杰的亲兵,也姓陈,后人尊称为陈公。

陈公眼见大宋已亡,万念俱灰,回到老家靠给人算命为生。后来娶妻生子,生了两个女儿。

陈公的次女后来嫁给了一个叫朱五四的农民,两人生了四子二女,小儿子取名朱重八,就是后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重八即十六,大明一共历经十六帝,世事之奇,莫过于此。洪武大帝朱元璋是陈公的外孙,能从一个出家和尚推翻蒙元,坐上皇位,可见一切都是天意,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朱元璋从小听外公讲述宋末军民抗元的英雄故事,当然也知道了蒲寿庚投敌卖国之事,他认为蒲家从外地迁来,国家接纳了他们,还让蒲家做官经商,然而蒲寿庚却在国家危难之时落井下石,恩将仇报,朱元璋对蒲寿庚恨之入骨。后来朱元璋称帝,便严惩蒲寿庚子孙后代,以警示后人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背叛国家。

蒲氏家族受到严厉打击,纷纷改名换姓,董长恨家族便是蒲寿庚后人,改姓董后,在六合隐居起来。董家隐姓埋名安稳度过了十几年。

董长恨长大后,与苏州柳家柳老太公大女儿柳沉萍结为姻亲。两人婚后夫妻和美,相敬如宾,安稳甜蜜的生活了一年后,柳沉萍为董家诞下一麟儿,取名董权利,董长恨喜不自胜,他父亲更是乐的合不拢嘴,在家中大摆宴席,广邀宾客,所有邻近的的亲朋好友全部邀请到家中喝喜酒为孙儿庆生。他家本是豪富之家,到贺的宾客着实不少,几十多桌座无虚席,院子里满满当当都是人。

董长恨父亲蒲宝财志得意满,喜笑颜开,在宴席间酒到杯干,渐渐喝的烂醉如泥,不免有些得意忘形。谈起祖上豪阔,有钱有势,富可敌国。有人不信,蒲宝财竟把家谱拿了出来,当众炫耀,里面详细记载蒲家各代做官经商史。

当时洪武皇帝严查蒲姓之人,蒲宝财当众炫耀自己是蒲寿庚嫡系子孙,便有密探锦衣卫偷偷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大怒,蒲家还有漏网之鱼,祖上做汉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还了得,立即下令将宴席之人全部格杀,不留一个,将蒲宝财诛其九族,蒲家大院放火烧毁,夷为平地。

锦衣卫带领数千禁军团团包围了蒲家大院,见人就杀,妇女老幼无一幸免,一时间蒲家肢体横飞,血流成河,惨叫不绝,便如人间炼狱。

其时有个武功奇高的老丐正好路过,看见蒲家被屠杀惨状,心有不忍,便出手救了董长恨和他儿子董权利,给蒲家保留了一丝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