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裂缝下的大明王朝 > 第22章 大明银行
换源:


       通州的“大明银行”开张那天,飘着小雪。杨立武穿着件新做的棉袍,站在柜台后,看着手里的“粮票”——

这是用桑皮纸印的,上面印着土豆和玉米的图案,还有曹化淳亲笔写的“凭票兑粮一石”。

“杨先生,这纸片子真能当银子用?”一个流民捏着刚领到的粮票,眼里满是怀疑。他昨天用两斤土豆换了这张票,总觉得不踏实。

杨立武笑了,指着旁边的粮仓:“你现在就能去领粮,要是兑不出来,我赔你十石。”

他刚说完,就见一群盐商的伙计涌了进来,为首的是王霖的账房先生,手里拿着一叠银票:“我们要兑粮!一千石!”

杨立武看了看银票,都是山西票号的,上面盖着鲜红的印。

“可以。”他让伙计点数,心里却清楚——这些人是想把粮仓兑空,让百姓不信任粮票。

果然,接下来的三天,盐商们天天来兑粮,每次都是上千石。

徐文静有点急了,找到杨立武:“再这么兑下去,咱们的存粮撑不过五天。”她指着窗外,“街上已经有人在传,说粮票要作废了。”

杨立武却不慌,指着账册上的数字:“他们用银票兑粮,我就让刘小峰把这些银子运去2024年,换土豆种子和盐——

咱们的时空门还有三个月才关,足够周转。”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狡黠,“而且,我让曹化淳查了山西票号的底,他们的银子,一半是假的。”

正说着,周遇吉匆匆进来,手里拿着块银锭:“杨先生,夜不收在王孝通的船上搜出这个,表面是银,里面全是铅。”银锭的断面处,黑灰色的铅芯看得清清楚楚。

“来得正好。”杨立武拿起银锭,对徐文静道,“去请曹公公来,就说咱们要‘验银’。”

三日后的京师户部,曹化淳端坐堂上,面前摆着十盆清水。山西盐商的代表们站在堂下,个个面带倨傲——他们不信这些“阉竖”能看出银子的真假。

“开始吧。”曹化淳挥了挥手,锦衣卫上前,把盐商们带来的银锭一个个扔进水里。普通银锭沉在水底,可其中三成的银锭却浮了起来,水面上还漂着层铅灰。

“这……这不可能!”王霖的脸瞬间白了。这些假银锭是他侄子王孝通弄的,说用铅芯裹银皮,能以假乱真。

“没什么不可能的。”杨立武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个放大镜——这是2024年带来的,能看清银锭上的细微纹路。

“真银的纹路细密,假银的却粗糙,用这玩意儿一看就知道。”他把放大镜递给旁边的御史,“各位大人可以看看,这些假银锭,都盖着山西票号的印。”

御史们传阅着放大镜,个个脸色铁青。他们中不少人收过盐商的“孝敬”,此刻看着那些假银锭,手都开始抖了。

曹化淳突然拍了惊堂木:“王霖!你用假银套购官粮,按大明律,该当何罪?”王霖还想狡辩,却被打断。

“带上来!”曹化淳的声音冷得像冰,门外立刻传来铁链拖地的声响。王孝通被两个锦衣卫押着进来,棉袍上还沾着黄河边的泥点,看见堂上的假银锭,腿一软就跪了下去。

“说!这些假银是谁让你铸的?”曹化淳把一块浮在水面的银锭扔到他面前,水花溅了王孝通一脸。他哆嗦着抬头,看见王霖正恶狠狠地瞪着自己,突然像泄了气的皮球:

“是……是我叔让我弄的!他说山西票号的银子不够用,让我往银锭里掺铅,还说……还说东林党那边收了咱们的‘孝敬’,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话一出,堂下的御史们顿时炸开了锅。有几个脸膛涨得通红,指着王霖骂道:“好个奸商!竟敢用假银糊弄朝廷,还敢攀诬言官!”却也有人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朝服的玉带——他们上个月刚收过山西票号的“炭敬”,此刻怀里的银锭仿佛突然变成了烙铁。

杨立武适时地拿出另一本账册,上面用红笔圈着一串名字:“各位大人请看,这是从王孝通船上搜出的‘送礼簿’。

张御史收过纹银五十两,李侍郎得过翡翠摆件一对,都是用这些假银锭熔了重铸的。”他把账册递给为首的都御史,“大人不妨派人去这些大人府上查查,保管能搜出同款的假银。”

都御史翻着账册,手越抖越厉害。他突然“啪”地合上账册,对着曹化淳拱手道:“曹公公,此事关乎朝廷体面,必须彻查!请公公奏请陛下,将所有涉案人员一并拿下,无论官阶高低,一查到底!”

王霖瘫在地上,看着那些原本和自己称兄道弟的御史们纷纷变脸,突然明白过来——这些人哪里是在骂他,分明是在给自己撇清关系。他想起老盐商临终前说的话:“银子是好东西,可掺了假,就是催命符。”此刻才真正尝到这催命符的滋味。

三日后的早朝,朱由校把那本“送礼簿”摔在龙案上,震得朱笔都滚到了地上。“朕让你们食君之禄,为百姓办事,你们却拿着假银,包庇奸商!”

他指着阶下跪着的十几个官员,“张御史,你上个月还在奏折里说山西盐商‘诚信为本’,是不是收了他们的假银,眼睛也跟着瞎了?”

张御史趴在地上,连声道:“臣罪该万死!臣罪该万死!”却被朱由校打断:“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即日起,革去所有职务,发往通州修河堤——让你们亲眼看看,百姓用粮票换来的土豆,是怎么比你们手里的假银更实在的!”

消息传到山西,八大盐商的票号门前挤满了兑银的百姓。原本门庭若市的平遥总号,此刻被锦衣卫围得水泄不通。

杨立武让人在票号门口架起大秤,凡手持山西票号银票的百姓,都能按票面的三成兑换官银——这是朱由校特批的“安抚令”,用的正是从盐商那里抄没的真银。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信粮票呢。”一个老汉拿着贬值的银票,看着别人用粮票从官仓领出粮食,悔得直跺脚。旁边的伙计叹道:“谁说不是呢?那纸片子看着薄,可比这些掺了铅的银子靠谱多了。”

曹化淳站在户部的库房里,看着工匠们把收缴的假银锭扔进熔炉。铅芯在高温下化成灰黑色的汁液,只剩下薄薄一层银皮。

“把这些真银送到通州,给银行铸新的银元。”他对王承恩道,“记住,新银元上要刻‘天启通宝’,还要刻上‘足银九成’——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朝廷的银子,一分假都掺不得。”

王承恩点头,突然指着熔炉里的火光笑道:“师父你看,这些假银烧化了,倒也能炼出真东西。”

曹化淳望着跳动的火苗,轻声道:“就像那些犯错的官员,若是能把心炼纯了,未必不能再为朝廷做事。”

此时的通州,杨立武正在给新铸的银元盖印。银元的正面是朱由校的肖像,背面刻着玉米和稻穗,边缘还刻着细密的花纹——这是徐文静设计的防伪纹路,比放大镜看银锭更管用。

“杨先生,山西那边来信了,说剩下的盐商想把票号卖给咱们。”伙计递过一封密信,“他们说,再也不敢跟朝廷作对了。”

杨立武接过信,看着窗外飘起的雪花,突然笑了。他想起半年前刚到通州时,百姓还在用土豆换杂粮,如今粮票在市面上流通自如,连山西的盐商都要靠着朝廷的银行才能活命。

“告诉他们,想买可以。”他在信上批复,“但章程得按咱们的来——票号里必须设‘验银处’,用放大镜和清水,让所有银子都见一见光。”

雪花落在大明银行的牌匾上,很快融化成水珠,顺着“明”字的笔画往下淌,像给这方方正正的字镀上了一层水光。

杨立武摸着口袋里的粮票,突然觉得这纸片子比任何金银都沉——因为它承载的,是百姓实实在在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才是比银子更锋利的刀,能劈开所有藏污纳垢的角落。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