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裂缝下的大明王朝 > 第39章 阴山向北的铁轨
换源:


       铁轨通漠(1624年秋)

要解决蒙古人和南边汉人的矛盾,最终还是要解决他们冬天没有粮食,没有燃料,没有布匹,生活困难的问题!

蒙古人经济模式太单一了,只依靠放牧很显然,夏天肉类多了,卖不掉,冬天呢,牛马羊没有草吃,会饿死,冻死!

修铁路,然后把他们的肉类皮毛制品输送到南方,然后把南方的粮食布匹茶叶体系输送到北方!

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他们一到冬天就出来抢钱抢粮抢人的毛病!

包头城外的黄河渡口,李破踩着刚凝固的水泥基座,看着刘小峰指挥士兵铺设铁轨。铁轨是用包头铁矿新炼的熟铁,每根长三丈,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

“从包头到黄河码头,先修三十里试验段,”李破用脚踢了踢轨枕下的碎石,“能跑蒸汽机车最好,实在不行,先用马拉。”

孙传庭正翻看铁矿的图纸,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矿脉走向。“宋应星带的工匠说,这铁矿的成色比遵化的还好,”他指着图纸上的红圈,“就在阴山南麓,正好用铁路运到黄河边。”远处的铁器工厂已经搭起厂房,烟囱里冒出淡淡的烟——那是刘小峰造的简易高炉,用煤炭代替木炭,日产铁器百斤。

王二柱如今是治沙兵团的小队长,正带着士兵帮蒙古牧民搭建草棚。“巴图大叔,”他指着铁轨笑,“冬天你们的皮毛用马车拉到渡口要走三天,开春铁路通了,一个时辰就到。”巴图摸着铁轨,粗糙的手掌在铁面上蹭了蹭:“这铁家伙真能跑那么快?去年冬天,俺们部落有十个人,就是赶车送皮毛时冻毙在半道上。”

袁应泰带着商队从山西赶来,骆驼队上堆着茶叶、盐巴和布匹。“按李队说的,用这些换牧民的肉干和皮毛,”他给巴图算账,“一张羊皮换两尺布,十斤肉干换一斤盐,冬天前就能把货备齐。”巴图的儿子骑着马跑过来,手里举着块刚出炉的铁犁——那是铁器工厂的试制品,刃口锋利得能映出人影。

傍晚的工地上,朱由校留下的那支“劳动改造队”正在砸碎石。有个前东林党御史,手上磨出了血泡,却不敢停——按新规矩,完不成定额就只能喝稀粥。李破走过去,把一把新铁镐扔给他:“这是包头出的铁,比你以前用的官造农具结实三倍。好好干活,等铁路通了,让你去管货栈账房。”

铁轨一直铺到月亮升起,像条银色的带子伸进暮色里。孙传庭望着阴山的方向,那里隐约有蒙古部落的篝火在闪烁。“等铁路通了,”他对李破说,“不光能运铁,还能运兵。阴山以北的那些部落,也该知道大明的新模样了。”

草原换策(1624年冬)

阴山北麓的蒙古王庭,林丹汗的帐前,李破放下手里的望远镜——那是刘小峰新造的双筒镜,能看清十里外的羊群。“大汗,您看南边,”他指着黄河方向,“我们的船队正在装粮,足够您的部落过冬。但有个条件,把多余的战马换成牛羊。”

林丹汗捻着胡须,看着帐外的雪。每年冬天,草原上都要饿死一半的人,不是缺肉,是缺粮。“战马是我们的命根子,”他沉声道,“没了马,怎么对抗后金?”李破从包里掏出张羊皮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十几个草场:“我们在阴山南麓盖了暖棚,冬天能养羊。至于后金,”他拍了拍腰间的步枪,“有这玩意儿,十匹马也抵不上。”

徐文静带着师范学堂的先生们,正在给蒙古孩子们上课。黑板上写着“羊”“牛”“粮”三个简体字,用蒙语标了发音。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指着“粮”字,用生硬的汉语问:“先生,这个能让阿爸不饿肚子吗?”徐文静蹲下来笑:“不光不饿肚子,还能让你冬天穿新棉袄。”

草原上的手工业坊里,翠娘正教蒙古妇女纺线。“你们的羊毛好,纺成线能换粮食,”她举起一匹蓝布,“这是山西织的,比兽皮暖和。”有个妇女织出了第一匹粗毛布,捧着布哭了——往年这个时候,她正带着孩子四处乞讨。

孙传庭在帐外看着这一切,对李破说:“林丹汗同意了,用五千匹战马换三万石粮食,还说要派子弟去包头学打铁。”李破望着远处正在卸货的船队,黄河上的冰还没冻实,货船正源源不断地运来粮食。“明年开春,”他说,“咱们在草原上修学堂、开作坊,让他们知道,跟着大明,冬天也能吃饱饭。”

夜里的篝火旁,蒙古牧民和治沙兵团的士兵一起唱歌。蒙古长调混着《治沙歌》的调子,竟有种奇异的和谐。王二柱啃着烤羊肉,对巴图的儿子说:“明年铁路通到阴山,我带你们去包头看蒸汽机车,那家伙跑起来,比最快的马还快!”

阴山定盟(1625年春)

阴山南麓的会盟台上,林丹汗亲手升起了大明的龙旗。台下,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和大明的官员站在一起,面前堆着刚运来的粮食和布匹。“从今天起,”林丹汗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蒙古和大明,共用黄河水,共守阴山关。”

李破指着台下的铁路工地,那里的蒸汽机车正鸣响着试跑。“这铁路通了,你们的皮毛三天就能到山西,换回的粮食够所有人过冬。”他又指向远处的铁矿,“那里的铁能造农具,让草场长出更多的草。”有个老首领摸着机车的铁皮,喃喃道:“这铁家伙,比长生天还厉害。”

包头铁器工厂的烟囱已经有了十几个,宋应星正在验收新造的犁铧。“这些要发给蒙古部落,”他对工人们说,“让他们知道,种地比抢劫划算。”门口的货栈里,堆满了蒙古牧民换来的皮毛,袁应泰正记账:“这些皮毛运到江南,能换十倍的粮食。”

孙传庭在草原上设立了“互市司”,规定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开市。蒙古人用肉干、皮毛换茶叶、布匹,汉人用铁器、种子换牛羊。有个蒙古汉子用三张狼皮换了一口铁锅,捧着锅对天拜了三拜——他家终于不用吃生肉了。

会盟结束时,林丹汗和朱由校派来的特使一起种下了一棵沙棘树。“这树在沙漠里都能活,”李破说,“就像咱们的盟约,不管遇到啥难处,都能立住根。”风吹过树梢,沙沙作响,远处的铁路上,蒸汽机车正拉着货物驶向远方,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条连接草原和中原的银带。

王二柱站在会盟台下,看着那棵沙棘树,突然想起朱由校扎的草方格。他掏出怀里的信,给娘写道:“娘,这里的沙漠长出了草,草原上有了学堂,连蒙古人都和咱们一起种地了。

等秋天,我一定接您来看看。”信纸一角,他画了个小小的蒸汽机车,旁边写着:“这玩意儿,能跑遍天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