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裂缝下的大明王朝 > 第6章 大明历史的重量
换源:


       穿过时空通道的感觉,像被塞进滚筒洗衣机甩了十分钟,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李破和徐文静重重摔在仓库的水泥地上,后脑勺磕到墙角的金属货架,“咚”的一声闷响。

“嘶——”李破倒吸口凉气,爬起来时摸了摸后脑勺,没流血,却肿起个包。

下次地面上怎么也得铺点地毯才行,不然的话一次又一次的穿越都要受伤,那怎么行?

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纸箱和淡淡樟脑丸的味道,头顶的LED灯管发出“嗡嗡”的低鸣,亮得有些刺眼——

这里是他们俩高三那年租下的仓库,本想用来存放军事模型和研学资料,并组建科学实验的会社,如今却成了跨时空的桥头堡。

仓库墙上还贴着打印的“军事模型爱好者协会”招新海报,海报上的坦克模型被李破用马克笔涂成了明黄色,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会员招募中”。

角落里堆着半人高的纸箱,里面是徐文静收集的故宫测绘图,其中几张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红线——那是她根据史料推测的故宫地下通道走向。

“史书上说万历爷怕刺客,在东宫修了三条密道,其中一条出口就在这附近。”

她曾指着地图对李破说,“将来朱由校想出来,就从这儿走。”

此刻,徐文静正趴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手指抚过地面的裂缝,那裂缝里还嵌着她上次掉落的半截铅笔芯。

熟悉的触感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情绪的闸门。

这一个多月在明朝的恐惧、饥饿和挣扎——被流民推搡时的窒息感、啃硬窝头时划破牙龈的血腥味、看见客氏眼神时的彻骨寒意——

全都化作滚烫的眼泪,砸在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呜呜呜!!!!”

“真……真回来了。”她哽咽着,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李破比她冷静些,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掏出裤兜里的手机。

屏幕亮起的瞬间,他松了口气——2024年6月16日,上午9点17分。他们在明朝待了整整一个月,这里却只过了一天。

大明朝和现代时间不太一样,也有好处,将来他们穿越过去了,长时间的没露面,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

手机信号满格,微信里堆满了同学的消息,问他们昨天故宫研学结束后去哪了。

“没时间哭。”他拉开仓库角落的冰柜,冷气“嘶”地涌出来,里面码着几瓶可乐和没吃完的披萨。

他扔给徐文静一瓶可乐,拉环“啵”的一声弹开,气泡争先恐后地往上冒,“我们在那边提前了两天回来,现在等于多了两天时间,但第七天必须回去——

小灵说通道开启时间是固定的,我们在2024年这边待着的话,大明朝那边时间是不变的,跟我们一样,我们待了七天,大明朝也是过了七天,但是我们如果去了大明朝的话。

那边呆了30天,这边才会过去一天,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时间扭曲现象!”

徐文静吸了吸鼻子,灌了一大口可乐,气泡呛得她咳嗽起来,眼泪却止住了。

“先联系杨爷爷。”她抹了把脸,眼神重新变得清亮,“他的明朝农业资料能救命。”

杨立文的家离仓库不远,是个带院子的老房子。

这位退休历史教师正蹲在葡萄架下,戴着老花镜整理一堆泛黄的图纸,听见门铃响,趿着拖鞋开门,看见李破和徐文静,愣了愣:“你们不是去故宫研学了吗?怎么……”

“杨爷爷,我们去了个更远的地方。”李破没废话,从背包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枚铜钱,铜绿斑驳,正面“万历通宝”四个字却清晰得很,背面还粘着点明朝的泥土。

“还有这个。”他打开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通州荒地的碎石子地上,王伯正用带着口音的古汉语吆喝着“这地种不成”,背景里能看见远处官道上钱启的黑马影子。

杨立文推了推眼镜,镜片滑到鼻尖,他也顾不上扶。他拿起铜钱,指尖划过那些磨损的纹路,突然想起自己教了四十年的明史。

课本上“万历四十八年,大旱,饿殍遍野”那行字,此刻突然有了重量。他翻来覆去看了十分钟,突然一拍大腿,葡萄架上的叶子都震得簌簌落:

“好!好!我就说史料没骗人!那土豆试种,必须搞成!”他转身往屋里跑,拖鞋都跑掉了一只,“我这就把《齐民要术》里的施肥法子和现代技术结合一下,保证明朝的老农也能看懂!还有北方的水渠图纸,我记得嘉靖年间有本《河防一览》,上面的法子改改就能用!”

说服杨立武却费了些功夫。

这位管理学专家正在CBD的写字楼里开视频会议,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对着屏幕侃侃而谈“供应链优化方案”。

接到李破的电话时,他皱着眉走到会议室外面:“小破,我在开会,有急事?”

“杨叔叔,您得来仓库一趟,人命关天的事。”李破的声音透着股不容置疑的急切。

杨立武赶到仓库时,还带着一身会议室的冷气。

他看着满地的土豆种子、徐文静摊开的明朝京师地图,以及墙上贴着的“军事模型爱好者协会”幌子,眉头拧成了疙瘩。

“你们俩……遭难了吗?”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疲惫,“知道改变历史的蝴蝶效应有多可怕吗?万一你们回去后发现现代社会消失了,怎么办?”

“那我们就不回来了。”

李破从背包里掏出小灵,玉佩突然亮起蓝光,投射出一行数字:995天。

“杨叔叔,我们在那边见过饿死人——一个老婆婆抱着孩子跪在粥棚前,孩子嘴里连喊饿的力气都没有。

我们带过去的半块压缩饼干,救了那孩子一命。”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哑,“您说的蝴蝶效应很可怕,但现在明朝的每一天,都在死人,这更可怕,也不像我们这边衣食无忧,那边每天都在死人,我们受不了啊,我们想帮一下他们。”

徐文静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她在明朝的见闻:“天启元年,辽东缺粮,后金兵强马壮;陕西大旱,流民已经开始抢粮;

朝堂上东林党和阉党还在斗……杨叔叔,我们不是去改变历史称王称霸,是想让更多人活下去。”

杨立武看着那行跳动的倒计时,又看了看徐文静笔记本上“通州荒地土壤沙化严重”的批注,沉默了半小时。

仓库里很静,只有冰柜制冷的“嗡嗡”声。突然,他站起身,掏出手机给助理发了条消息:“接下来一周的会议全推掉。”

然后看向李破:“启动资金需要多少?物资清单列出来,我来统筹。

盐巴要加碘的,预防大脖子病;

钢锄得选淬火的,明朝的铁匠打不出这种硬度;

发电机要带太阳能板,那边没电网……既然过去了,别想如同蒸汽时代慢慢的开始,时间好像来不及。

我记得1621年3月份,沈阳,辽阳就要丢了,辽东半壁江山就没有了,你们现在那边应该是1620年11月,最后戚家军和白杆兵精兵血战浑河只有4个月了?”

他指着李破带来的那枚万历通宝:“这东西在潘家园能卖个好价钱,还有你背包里那块和田玉——别藏了,我看见边角了。先把第一笔启动资金凑齐,双向贸易得有本金。”

接下来的五天,仓库变成了忙碌的中转站。

杨立文戴着老花镜,趴在桌上写《明代农业技术改良手册》,字里行间全是细节:“草木灰与骨粉按3:1混合,可防虫害”

“深耕时需将碎石捡出,否则影响块茎膨大”,

甚至画了示意图,把现代术语换成明朝老农能懂的说法——“钾肥”写成“草木灰”。

“光合作用”写成“晒太阳长力气”。

杨立武则像个精密的齿轮,电话不断:“喂,张老板,我要一吨精盐,最细的那种……对,食品级的……”

“李厂长,钢锄要两百把,柄长三尺二,符合明朝的耕作习惯……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啊?按我的要求!”

他还打印了一份《双向贸易计划书》,左边列着“明朝可输出:古董、宝石、丝绸”,

右边列着“现代需输出:盐、工具、种子、药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技术资料”。

最后算出个利润率:“初期可能亏损,但三个月后,光丝绸就能赚回成本,大明朝时期的丝绸值老鼻子钱了。”

李破网购了一些初步的测量仪器,教学仪器,车床零件、《黑火药配方优化》《现代步兵战术基础》,甚至还买了个3D打印机——

“刘小峰说了,这东西能快速制作零件模型。”他一边拆快递一边说。

徐文静则在打印简体字对照表、加减乘除口诀表,甚至还带了几本《安徒生童话》和《昆虫记》,插图色彩鲜亮。

“我想让张嫣和张裕妃看看,”她轻声说,“女孩子也能读很多书,不止是女诫。”

第六天晚上,杨立武拿着一张银行卡进来,脸上带着点疲惫,却难掩兴奋:“第一批古董出手了。

那枚万历通宝卖了二十万,徐应元给的那块和田玉,拍卖行说是‘明代中期官造’,卖了八十万,时间长一点,如果拍卖的话更值钱,可惜啊,你们赶时间,没办法了。”

他看着仓库中央堆成小山的物资——用防水布盖着的盐巴、码得整整齐齐的钢锄、装在恒温箱里的土豆种子,突然叹了口气:“我和你杨爷爷商量过了,跟你们一起去。”

“你们也去?2024年,那是前途无量,还是个经理?杨二叔,真的舍得吗?”

李破愣住了,手里的3D打印机说明书掉在地上。

“总得有人盯着你们这两个半大孩子,在能耐人家看你也是个小孩子,如果别人来阴的,你们怎么办?”

杨立文从后面走出来,背着个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我带了《农政全书》的批注本,还有我画的水渠剖面图,保证能用。”他拍了拍杨立武的肩膀,“你杨叔叔负责管后勤,我管技术,正好搭档。”

杨立武扶了扶眼镜,嘴角难得带了点笑:“本来,我下个月要升职的。”他看着墙上的军事模型协会海报,“但好像,去明朝搞‘供应链优化’,更有挑战性,可是大明朝啊,咱们大汉民族的最后一个王朝!对不起,一辈子都会后悔死的,这不是有个1000天的倒计时吗?三年以后再做最后的决定吧!”

第七天清晨,仓库中央的蓝光再次亮起,比上次更稳定,像一扇门。李破、徐文静、杨立文、杨立武,还有他们精心打包的物资,依次踏入那片光。

穿过通道的瞬间,李破回头望了一眼2024年的仓库——晨光透过高窗照进来,落在“军事模型爱好者协会”的海报上,温暖而平静。

而前方,1620年的通州荒地,正等着他们用现代的种子,去浇灌出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他没注意,小灵的倒计时数字悄然跳动了一下——993天。

而此刻的通州试验田,徐应元正蹲在刚翻过的土地旁,手里攥着徐文静留下的那本《农业基础手册》,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官道。远处,几个青衫人扛着锄头走来,看似在田埂上闲逛,眼睛却像鹰隼一样,盯着这片荒地的一举一动。

风暴,已经开始聚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