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明鉴。他是来问学生,如何推行削藩之策。”
“你说了?”
“说了。如今天下,实在经不起战乱了。”
方孝孺缓缓点头:“是啊,大明根基再厚,也扛不住几场‘靖难’了。子城,此事你做得对。”
“老师,学生还有一事禀告。”
“你说。”
“燕王有意重开翰林院,修一部囊括古今的巨著。他……他想请您出任总编修。学生以为,此事除您之外,天下无人可担此重任。不忍见老师在此埋没才学,学生……擅自做主,替您应下了。”
方孝孺闻言,长叹一声:“唉……为师本不愿屈身侍奉逆贼,子城你又何必……”
“老师,”李子城恳切道,“燕王虽得位有亏,终究是朱明血脉。您为先皇尽忠之心,学生明白。可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典籍因此湮灭?这是我辈读书人的锥心之痛啊!老师乃天下士林脊梁,难道就不想为后世学子传续薪火?如此,老师不仅能青史垂名,更可保典籍不绝,必成后世万千文士心中丰碑!”
这些时日相处,李子城已摸清方孝孺的脾性。
老师性情刚直,却极重身后名节。
若非如此,当初也不会宁死不屈。
这番话,正说中方孝孺心事。
他凝视李子城良久,终于松口:“若要我入朝为官,那是万万不能。但若为后世读书人树一典范……此事,老夫倒可勉力为之。”
“老师答应便好!学生已与燕王约定,明日他便派人来接我们师徒。”
“子城,”方孝孺关切地问,“我若去翰林院,你呢?他可曾给你安排职司?”
“燕王确有此意,但被学生婉拒了。”
李子城恭敬道,“学生才疏学浅,不堪大用。只愿侍奉老师左右,端茶奉水,略尽弟子之劳。”
方孝孺大受感动,眼中泛起暖意:“好……好!富贵当前而不忘本,收你为徒,实乃为师平生最得意之事!”
恰在此时,一阵冷风卷过。
方孝孺身子一颤,站立不稳。
李子城急忙抖开那件狐皮大氅,披在老师身上:“老师快披上!这是燕王托学生带给您的,嘱咐您千万保重贵体,好为天下读书人立个榜样。”
方孝孺按住李子城的手:“子城,天寒,还是你……”
“老师放心,学生年轻,扛冻!”
李子城笑着拍拍胸脯,搀住老师手臂,“咱们快回屋吧,学生还没给您做晚饭呢!”
师徒二人相携,缓缓走向那间山脚的茅屋。
望着暮色中的小屋,李子城心中暗叹:
“这山中的几日清静,怕就是往后最安稳的时光了。一旦踏入那翰林院,只怕就要身不由己,卷入那纷争的旋涡了……”
伺候老师方孝孺用过晚饭,待他睡下后,李子城才回到自己房中。
躺在床上,心中思绪翻涌。
虽说劝得老师同意出任翰林院编修,可方孝孺那耿直刚硬的性子,又怎会轻易对朱棣俯首帖耳?
日后这君臣之间如何调和,少不得要自己多费些周折心思。
正这般想着,睡意渐渐袭来。
忽然,房梁上传来一阵窸窣细响,几根干草屑簌簌落下。
李子城睁眼望去,只见一只灰毛老鼠蹲在梁上,嘴里叼着草茎,一双绿豆小眼幽幽地盯着他。
“若只能像这般躲躲藏藏,终年不见天日,又与这鼠辈何异?李子城啊李子城,机会就在眼前,你可要牢牢抓住才是……”
翌日清晨,李子城早早起身。
刚拿起工具准备去洒扫孝陵,站完这最后一班,却见山道上浩浩荡荡来了一大队人马。
为首一人,身着雪白蟒袍,腰束杏黄玉带,头戴嵌着孔雀翎的梁冠。
一见这身装扮,李子城心头猛地一跳——他这通晓明史的人自然认得,这是唯有皇帝身边最得宠信、位极一品的大太监方有资格穿戴的规制!
朱棣的旨意到了!
李子城立刻放下手中物事,快步赶到方孝孺房中。
方孝孺刚用过早饭,身上披着那件御赐的狐皮大氅,正坐在桌边看书,气色比昨日好了不少。
“子城,何事如此匆忙?”
“老师,圣旨到了!”
“朱棣的圣旨?”
方孝孺眉头微蹙。
“是朝廷的圣旨!”
李子城赶忙补了一句,生怕老师再起执念。
方孝孺神色稍缓,在李子城搀扶下走出茅屋。
屋外,队伍已停驻,连山上原本戍守的军士也已撤下山来。
那蟒袍太监在旁人搀扶下利落下马,自袖中取出一卷明黄绸缎,含笑望向师徒二人:“二位先生,圣旨到!”
话音落下,随行众人齐刷刷跪了一地。
唯有方孝孺与李子城,仍直挺挺站着,并未行礼。
随行之人脸色顿变,刚要上前呵斥,却被那大太监抬手拦住:“陛下口谕:方先生见朕可不跪,以彰我朝礼贤下士之心!”
“陛下圣明!”
太监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乃太祖之子,值社稷危倾之际,承天受命,继统登基。既身膺大宝,当为天下谋福祉。我华夏雄踞中土,文脉绵延千年,然典籍散佚,前人心血湮没,实乃国朝之憾,华夏之殇。为天下士子计,为后世子孙计,朕决意重开翰林院,修纂古今典籍,汇于一炉。然天下文宗,无出方孝孺之右者。翰林虽广,不可无主;群龙无首,焉能成事?”
“兹特旨,聘方孝孺为翰林院总编修,授大学士衔。旨到之日,方孝孺即为我大明文坛执牛耳者,官居三品。其前愆旧过,概行赦免。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对师徒身上。
谁能想到,一个被定了诛连十族大罪的“腐儒”,短短数日竟能青云直上,官拜三品?
方孝孺听完,依旧默然站立,并无谢恩之意。
眼见气氛就要僵住,李子城抢步上前:“家师病体未愈,行动多有不便。学生愿代师领旨谢恩!”
说着,他撩起衣袍,恭恭敬敬跪倒在地:“学生李子城,代家师叩谢天恩!”
方孝孺私下可以不给朱棣面子,但此时此刻,绝不能在明孝陵前、在朱棣的亲信大军面前,公然抗旨!
这里戍守的皆是随朱棣征战四方的悍将猛卒,对朱棣忠心不二。
若方孝孺此刻犯倔,这些悍卒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师徒二人当场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