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正独自看书,偌大后院只余师徒二人。
李子城拿着扫帚打扫落叶,却有些心不在焉。
方孝孺抬眼问道:“怎么,嫌这书院日子清苦了?”
李子城忙摇头笑道:“能侍奉老师左右,又有这满院书卷可读,学生怎会嫌苦?”
方孝孺放下书卷:“就算你真觉得闷,怕也待不久了。朱棣一旦用了你的登基诏书,你便是天下士林瞩目的新秀。届时他定会授你官职,召你入朝。这翰林院……怕是你几十年后方能归来的地方了。”
他宦海沉浮过,深知其中门道。
李子城轻叹:“眼下事还未定呢,老师言之过早。学生只忧心,这诏书…怕要连累老师了。”
“福祸相依,忧心也是枉然。不如专心扫你的地,瞧这落叶,都飘到为师身上了……”
登基诏书递上去后,便再无半点回音。
李子城在焦灼中捱过了好几日。这日清晨,郑和带着几个小太监忽然出现在翰林院。
一见郑和,李子城的心猛地一揪。
他原以为是诏书触怒新君,派人来拿他问罪。没曾想,郑和脸上堆着笑,上前便拱手:
“李公子,给您报喜来了!”
李子城满眼疑惑:“喜?何喜之有?”
“陛下已钦定,就用您亲笔所拟的诏书!登基大典,定在三天后!”郑和说着,朝身后示意。两个小太监立刻捧着托盘上前,上面是两套崭新的华服:
“这是陛下特意吩咐为二位赶制的礼服。您起草诏书,功不可没。陛下盼着您和方大学士,三日后都能亲临奉天殿观礼。届时四方藩王、万国使节齐聚,陛下也好当庭酬功封赏。”
这消息如同定心丸,让李子城悬着的心终于落回实处。
可看着眼前的两套礼服,他心头又涌上为难。
老师方孝孺的脾性,他最清楚。肯留在翰林院,已是看在他这弟子的薄面上。如今要他去观朱棣登基,无异于痴人说梦。
郑和似乎看穿他的心思,微笑道:“李公子不必为难。陛下早有明言,方大学士若不愿赴会,绝不强求。”
“陛下如此体谅,在下感激不尽!”李子城接过属于自己的那套礼服,“三日后,学生定当准时赴会。至于家师……他年迈喜静,那等盛大场面,还是不去惊扰的好。”
郑和点头表示了然,交付了礼服便匆匆离去。
李子城虽未主动向方孝孺提及此事,但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不到半日,翰林院上下便已传遍。
新帝登基,举国同庆,连编修《永乐大典》的紧要差事也停了几天。
入夜,偌大的翰林院,只剩李子城与方孝孺师徒二人相对。
方孝孺坐在院中摇椅上,手中握着一卷书,眼神却飘向远处,不知在想什么。
李子城不忍老师独坐,奉了盏热茶过去:“老师,喝口茶吧。”
“嗯。”方孝孺应了一声,目光落回弟子身上,“子城,朱棣……终究是要登基了。”
“是,老师。旨意已颁,三日后在奉天大殿行登基礼。”
方孝孺长长叹息一声:“一朝天子一朝臣啊。我本该追随先帝于九泉,如今却苟活于此,侍奉新主……建文帝在天之灵,不知会否怨恨我这老朽?”
“老师,外间虽传建文皇帝于宫中自焚,但其中或有隐情。况且您对先帝忠心耿耿,天地可表。即便……即便先帝真已龙驭归天,也绝不会责怪您分毫。”
方孝孺原本郁结的心绪,因弟子这番话略略舒展,脸上露出一丝宽慰:“能收你为徒,是为师此生最大的慰藉了。”
他话锋一转:“朱棣登基在即,想必已派人来邀你了吧?”
“宫里确实来人相请,也想请老师同去。但学生担心老师触景伤情,便自作主张,替您婉拒了。”
“嗯,推了也好。免得在那场合见了旧识,徒增尴尬。”
方孝孺缓缓起身,语气郑重。
“子城,此次入宫,朱棣必有封赏。为师知道,你行事素来多有顾虑,大半是顾及我这老朽的感受。但你身负才学,胸藏经纬,就不该拘泥于微末小节。当以天下黎民为念,方才不负为师教诲。”
“老师金玉良言,学生铭记于心。夜深了,学生扶您回房安歇吧……”
三日倏忽而过。
登基之日,应天府张灯结彩,明太祖陵寝处更是人潮涌动。
朱棣身着亲王蟒袍,在大太监王景弘的随侍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孝陵告祭先祖。
因建文帝新丧未久,朱棣的登基仪式一切从简,除祭祖外别无繁复仪典。
李子城虽顶着翰林院编修的职衔,但品秩低微,无资格随驾前往陵寝。
他一早便与各国使臣一同,肃立在宫门外等候,只待朱棣祭祖归来,方可入宫朝贺。
祭祖乃国之大事,寅时初刻出发的队伍,辰时正刻便已返回宫阙。
御驾行经宫门时,年幼的皇孙朱瞻基坐在轿中,透过帘隙瞧见了李子城的身影。
他悄悄抬手,朝李子城的方向轻摆了一下。
李子城会意,微微垂首示意。
待銮驾仪仗悉数入宫,文武百官已在奉天大殿内按班肃立。
朱棣此刻正在寝殿更换衮冕,大太监王景弘恭谨侍立一旁。
朱棣一面由宫人整理袍带,一面问道:“方孝孺师徒那边,可都知会了?”
“回禀陛下,奴婢日前已遣郑和前去传旨。”
“嗯,方孝孺是何态度?”
“郑和那日并未得见方大学士,只见到了李编修。李编修应下了陛下的恩典,只是言说方大学士年事已高,不便出席盛典,他斗胆代为辞谢了。”
朱棣闻言,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小子,倒是个明白进退的。”
他随即吩咐道:“那李子城此刻身在何处?”
“李编修品级未及随祭,想是此刻仍在宫门外,与各国使节一同候旨。”
“他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堂堂翰林院编修。那些外邦使节算得什么?不过是些前来朝贺的宾客罢了,岂能与我大明臣子混列一处?”
“王景弘,你即刻派人,引李子城到奉天大殿来。他拟诏有功,朕今日要当众封赏于他!”
王景弘不敢耽搁,趁着宫人为朱棣最后整理冠冕的间隙,连忙疾步向宫门外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