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话音方落,侍立一旁的朱高燧立时喝令锦衣卫上殿,将面如死灰的足利高雄拖了下去。
其余扶桑随从,亦被锦衣卫尽数押入诏狱。
朱棣虽言不伤其性命,然一顿皮肉之苦,却是免不了的。
李金明见朱棣行事如此果决,且肯出兵援朝,激动得在殿上连连叩首:“下臣叩谢天朝大皇帝厚恩!”
“嗯,平身吧。”朱棣挥手令其起身,自己也从龙椅上站起。
他目光如电,扫视朝堂,帝王威仪尽显无遗。
“李子城方才所言,甚合朕意!若我大明,连海外藩属都不能庇护,何以称雄东方?”
“今日,不仅是朕的登基大典,更是万国来朝之期。”
“朕便借足利高雄这颗人头昭告天下:凡向我大明俯首称臣者,皆朕赤子!”
“若有人胆敢兴兵犯境,我大明必与其血战到底!”
“朝鲜如此!缅甸如此!暹罗诸国,亦是如此!”
朱棣此言一出,殿上众人无不拜伏于地。
听着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看着眼前这万邦来朝的盛景。
朱棣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一刻,他的皇位,才算真正坐稳。
属于永乐的时代,已然到来!
登基大典过后,各国使臣陆续离京。
足利高雄身首异处,其随从则被尽数驱逐出境。
那颗头颅被带回了扶桑,朱棣亦开始调兵遣将,筹划征朝事宜。
李子城虽受封为官,日子却比先前更为清闲。
方孝孺仍在翰林院埋首编书。
而他,则成了朝中一个清闲散官。
每日除陪伴咸阳郡主读书论道,朱棣再未委派他具体职事。
这日,李子城正于府中与咸阳郡主品读诗书,太子朱高炽忽地匆匆寻来,气息微促:
“子城!陛下急召你入宫议事!”
此时距登基大典结束已近半月。
这,是朱棣第一次正式召见李子城!
乾清宫内。
朱高煦一身明光铠,手持雁翎刀,正与身着轻甲、提着倭刀的朱高燧对峙。
兄弟二人皆在军中历练多年,自靖难起便追随朱棣左右,一身本事皆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
朱高煦一手持刀,一手擎盾,目光锐利,紧锁着朱高燧的身形,伺机寻找破绽,欲一击制胜。
朱高燧则双手紧握倭刀刀柄,仗着甲胄轻便,步履灵活地绕着朱高煦游走,寻找突袭良机。
朱棣端坐龙榻之上,手捻长须,看着两个儿子缠斗。姚广孝与邱福侍立一旁。
朱棣眉头微蹙,显是对两人这般试探性的周旋不甚满意。邱福则全神贯注,细细观察着朱高燧的每一个动作。
恰在此时,朱高炽引着李子城步入乾清宫。
推门声起,朱高煦心神微一分。
朱高燧岂肯错过这等机会?身形如电,欺身而上,手中倭刀划出一道寒光,横劈向朱高煦!
朱高煦反应亦是极快,盾牌猛地向上一格。
“铛!”一声脆响,倭刀狠狠斩在盾面上,被巨力震得偏向一旁。
朱高煦何等老练?见朱高燧刀势走空,中门大开,当即毫不迟疑,手中雁翎刀挟着风声,直劈对方头顶!
朱高燧仓促间双手举刀硬架。
“铿——!”双刃交击,火星四溅。朱高燧手中那柄倭刀,竟被压得弯出一个惊人的弧度!
毕竟是兄弟切磋,朱高煦无意伤他,见那倭刀弯折得几乎要断裂,便顺势收力,撤步退开。
众人皆以为那倭刀经此重击,必然损毁。岂料刀身嗡鸣震颤,竟不可思议地弹回原状!
朱高燧趁势就地一滚,刀锋如毒蛇吐信,直刺而出!
他这一击并非冲着朱高煦要害,目标乃是其手中盾牌。
“噗嗤”一声闷响。
坚固的盾牌竟如纸糊一般,被倭刀轻易刺穿!连带朱高煦手臂上的铁护腕也被刀锋挑飞。
朱高燧翻身跃起,朝朱高煦咧嘴一笑:“二哥,对不住,方才险些失手!”
朱高煦浑不在意,反而赞道:“好小子!刀法见长啊!”
兄弟二人相视而笑,全未将方才惊险放在心上。
朱棣面色却沉了下来,对朱高煦喝道:“混账东西!若非老三手上留着分寸,你这条臂膀还要不要了?竟还笑得出来!”
朱高煦见父亲动怒,立刻肃容:“父皇息怒!儿臣……儿臣实未料到这倭刀竟有如此韧性!”
一旁的邱福也开口解围道:“陛下,汉王所言不虚。此倭刀之柔韧回弹,实乃末将生平仅见。纵是我军制式雁翎刀,亦难有这般强韧。”
朱高炽不通武艺兵事,方才只看得心惊肉跳,手心冒汗。
反倒是李子城,目光炯炯,似从方才的比斗中看出了门道。
他上前一步,对朱棣道:“陛下可知,此倭刀为何能如此柔韧?”
朱棣本欲再训斥朱高煦,闻言抬眼看向李子城:“哦?莫非你知晓其中缘由?”
“微臣略知一二。”
李子城说着,从朱高燧手中接过那柄倭刀,呈于御前:“陛下请看,此刀刃口极薄,开锋角度刁钻,且刀身重心偏于前端,挥砍时省力而势猛。加之其刀身略带弧度,更增其刚柔之性。若微臣所料不差,我浙江、福建沿海守军,与扶桑海寇接战,胜少败多吧?”
邱福点头应道:“李大人所言甚是!末将曾派人赴两地查探。守军与倭寇交锋多次,十战之中,仅能胜得两三场。此刀甲便是缴获之物。据报,那些海寇惯于水性,常二三十人结伙行动,所持皆是这般锋锐异常的倭刀!”
论及军务细节,邱福比朱棣更为熟稔。
李子城听罢,颔首道:“倭刀锻造之法,源自我大唐横刀,然其形制已大有不同。此刀轻巧迅疾,尤擅偷袭。方才连汉王殿下这般用刀好手都险遭其害,更何况寻常士卒?”
这番剖析鞭辟入里。
朱棣眼中露出几分探究之色:“你既如此通晓倭刀利弊,可有应对之策?”
“有!”李子城答得斩钉截铁。
“我军之所以吃亏,一因倭寇身形矮小灵活,二赖其倭刀锋锐难当。欲克敌制胜,首在革新兵器。雁翎刀虽利,然比之倭刀,短则三寸有余!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若能加长兵刃,改良锋刃角度,拉开距离,我军凭体魄气力之优,自可碾压倭寇!”
邱福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身为宿将,他立刻嗅到了此策的可行之处。
李子城继续道:“再者,倭寇所穿轻甲,使其奔走如飞,常令我军进退失据。其阵型配合亦颇为默契。欲破其合击之势,我军需添置一种能分割其阵型、使其首尾难顾之利器。如此,倭寇战力必大打折扣!”
言毕,李子城放下倭刀,单膝跪地,朗声道:“若陛下信得过微臣,微臣愿亲督兵器改良之事,必使我军破倭有术,凯歌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