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城一番话连珠炮般砸向李宗元,噎得这位老大人面皮由青转白,喉结滚动,半晌说不出话来。
朱棣看在眼里,心头虽有一丝暗喜,面上却不得不板起面孔:“陈子城,你大胆!”
“今日在座的,皆是我大明的肱骨之臣!你如此目无尊长,成何体统!”
李子城心知这是陛下在与他打配合,连忙转向朱棣,躬身道:“陛下息怒!微臣一时激愤,皆因忧心沿海黎民!若非念及百姓水深火热,断不敢如此僭越!”
这一番话,既将自身摘清,又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心系苍生”的光环。
李宗元气得牙关紧咬,偏又奈何不得。
见他这副模样,李子城嘴角噙着一丝冷笑:“李大人,下官不过说了几句实话,您便气成这样。试想那些沿海渔民,遭倭寇劫掠,生计断绝,心中该是何等悲愤?”
李宗元自知辩不过他,强压怒火,阴恻恻问道:“好个牙尖嘴利的小辈!不知你师从哪位高人门下,竟有这般胆量?”
这朝堂看似议政之地,实则水深莫测。
文武两派,壁垒分明,各有巨擘坐镇。
似李子城这般初入朝堂的小官,本应谨言慎行,低调寻一靠山,徐徐图之。像他这般锋芒毕露,即便得了圣眷,日后晋升也必是荆棘丛生。
李宗元此时问及师承,威胁之意已十分露骨。
李子城虽来自后世,心思却玲珑剔透。对方话一出口,他便洞悉其意。
身为当世大儒方孝孺的关门弟子,他又岂会惧惮一个三品文官的恫吓?
李子城环视群臣,朗声道:“下官虽位卑言轻,但家师之名,想必诸位大人都有耳闻。下官师承翰林学士方孝孺,乃恩师唯一亲传弟子。李大人,您与家师,应是旧识吧?”
“方孝孺”三字一出,李宗元如遭雷击,面色陡变,看向李子城的目光充满了惊疑:“你……你是陈子城?”
“不错,下官便是李子城,现为礼部员外郎!”
得知李子城身份,李宗元气势顿消。
他虽也曾是建文旧臣,与方孝孺同殿为官,然气节却有天壤之别。
方孝孺宁折不弯,靖难后身陷囹圄。
而他李宗元,却为保全富贵,早早归顺了永乐新朝。
正因如此,他内心深处,始终无颜面对那位故人。
此刻得知眼前少年竟是方孝孺高足,他心中那份亏欠与不安便翻涌上来。
见李宗元神色变幻,李子城笑意更深:“李大人,家师如今正在翰林院中编纂典籍。若您今日无甚要紧公务,退朝后不如随下官一同前往,拜会一下故友?”
李宗元闻言,慌忙摆手:“不,不必了!方学士既忙于修书,老夫就不去叨扰了!”
被一番抢白弄得灰头土脸的李宗元,悻悻然退回班列,再不敢如前番那般咄咄逼人。
见风波已平,朱棣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陈子城,你果然是个狂生!”
“若能为天下黎民谋得福祉,微臣甘为狂生!”李子城坦然应道。
“哈哈哈!”
朱棣大笑,“看来你是真把朕这话当成夸赞了!”
“陛下金口既开,微臣自当视作褒扬!”
李子城舌绽莲花,几句话便将朱棣捧得龙心大悦。
朱棣霍然起身,对李子城道:“好!既然你已制出克制倭寇的利器,这便引朕前去一观!”
李子城一番驳斥,说得李宗元面红耳赤,哑口无言。那暂缓发兵的提议,自然也就此压了下去。
朱棣对他这番作为甚是满意,心中也更坚定了要助李子城完成这兵器研制。
二皇子朱高煦掌管锦衣卫,其心腹纪纲在李子城手上连栽跟头,朱高煦岂能甘心?朱棣深知自己这个次子的脾性。若李子城这次拿出的兵器抵挡不住倭刀,朱高煦必定借机发难,就算不能要了他的命,也定要将其罢官才肯罢休。
朱棣若亲自出面回护,只怕父子间会因此生出嫌隙。但他此刻唯一的念头,便是要将李子城这等少年英才留在身边。假以时日,悉心栽培,必成大器。
朱棣遂率领文武百官,移驾城郊演武场。
他要让满朝文武亲眼看看,李子城研制的兵器究竟如何,是否真能克制那扶桑倭刀!
工部匠人早已将那巨大的“狼筅”运送至此。与寻常三尺长短的雁翎刀相比,这支长达两丈的巨物,显得格外突兀。
朱棣瞧着场中那形似巨竹的物件,眉头微蹙:“此物便是你用来抵御倭寇的利器?”
“回陛下,正是。此物名为‘狼筅’,乃微臣所设计。”李子城恭敬答道。
“这般巨大,莫非内藏玄机?”
“狼筅主体以韧性极佳的粗壮毛竹制成,长约两丈,外裹铁皮以增其坚固。竹筒内节已被掏空,可灌注毒药。其顶端分叉,以细毛竹打磨而成,根部同样包覆铁皮,即便我军锋利的雁翎刀,亦难以一击尽断。分叉尖端设有梅花刺,边缘开锋,足以刺破敌寇皮肉。挥动狼筅时,筒中毒药可随梅花刺喷洒而出,沾染敌人伤口。所用之毒,见血封喉,中者立毙!”
朱棣仍有疑虑:“此物笨重异常,而倭刀轻巧锋利。若两相搏杀,你这狼筅,岂有胜算?”
“陛下明鉴,狼筅本非单兵所用。需得五人协同作战:一人持此狼筅居中;左右各一人持盾牌腰刀护卫;后方两人持长枪策应。如此五人结成一‘小队’,于战场之上,依微臣推算,足可应付倍于己身的倭寇!”
沿海守军与倭寇多次交锋,倭寇仗着倭刀之利,常常能以少敌多,令明军损失惨重,军中将领对此束手无策。他们甚至认为,若能以一换一,便已算可接受的代价。
朱棣原以为李子城拿不出什么惊人造物,却不料他竟敢断言区区五人之队可敌十名倭寇!
此言一出,倒真勾起了朱棣的兴趣。他转头吩咐朱高煦:“高煦,去挑些锦衣卫过来,演练一番!”
天子出巡,自有锦衣卫扈从。
朱高煦不敢怠慢,立刻从随行亲卫中点了十几名好手。
依李子城安排,五名锦衣卫组成防御小队:居中一人持巨大狼筅;左右各一人持盾牌与佩刀;后方两人各执长枪。
另十名锦衣卫则手持佩刀,充作“倭寇”,于十丈开外对峙,双方摆开架势。
朱棣高坐台上,看着下方十五人,面上带着几分闲适的笑意。
他此刻倒不太在意胜负输赢,此行更多是散心,权作消遣。
大明兵多将广,荡平区区扶桑倭寇,在他看来并非难事。
况且战场已定在朝鲜,那里多山地平原,少临海之地,地利在我。
只消调一支参与过靖难的精锐之师,碾压倭寇足矣,何须在意伤亡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