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37章 夺嫡之争
换源:


       至于李子城,在忙碌多日后,终于得以返回翰林院。

如今他已是正五品的礼部郎中,身份远高于在此编书的普通编修。

他直奔恩师方孝孺的书房,直至门口,仍难掩心中激动:“老师!学生回来了!”

听到熟悉的声音,方孝孺缓缓抬起头。师徒虽只分别数日,老人心中却无时无刻不担忧着这位爱徒的安危。

此刻见李子城安然归来,方孝孺苍老的面容上,终于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

“回来便好。去,给为师沏盏茶来。”

李子城不敢耽搁,连忙为方孝孺沏好一壶热茶。

回到书案前,他先仔细整理了散乱的书稿,才笑着对老师道:“老师,陛下赐了学生一座宅院。往后,您就不必再屈居这书院之中了。”

方孝孺闻言,缓缓摇头:“朱棣此举,意在笼络你我师徒。然伴君如伴虎,为师早已无意庙堂,只愿为天下学子,修成这部《永乐大典》。”

这部巨典,汇聚华夏数千年智慧结晶,对方孝孺而言,确是毕生心血所系。

他轻啜一口杯中清茶,抬眼问道:“听闻,你在朝堂之上,与那李宗元起了争执?”

“不敢称争执,只是就国事略有辩驳罢了。学生还邀他来翰林院拜会您呢。”李子城有些意外,没想到这消息传得如此之快。

方孝孺听了,反倒露出一丝笑意:“你啊,倒有几分为师年轻时的影子,锋芒毕露。”

“这不正是得了您的真传么?”李子城本以为会受责备,却见老师笑容温和。

“锋芒毕露也好,年少轻狂也罢,你正当青春,自有你的道理。”方孝孺语气平和,“至于那李宗元,当年虽与我同朝,其行径我却甚为不齿。此人拘小节而失大义,靖难之时,朱棣初入应天府,他便夹道相迎,极尽谄媚之态。”

“自那时起,我便知此人难当大任。只是不知,你二人今日所争何事?”

“老师潜心修书,或不知朝中近事。此事,还要从陛下登基说起……”李子城便将前因后果,向方孝孺细细道来。

“那扶桑,借地利之便,遣小股兵马伪装流寇,袭扰浙江等地,更欲攻陷朝鲜,以作跳板,进而图谋山东!”

“学生已请陛下处决了使团首领足利高雄。陛下本已定下今冬对扶桑用兵,岂料朝中竟有诸多官员借机死谏,欲使陛下收回成命!”

“那李宗元便是始作俑者,纠集一帮文臣,向陛下施压。美其名曰为天下黎民,实则不过为一己私心!”

方孝孺静静听完,微微颔首:“你对此事,作何想?”

“学生以为,倭寇必逐!”

“为何?”

“其一,朝鲜乃我大明藩属。若纵容扶桑,其日后必更骄横跋扈!”

“其二,那些大人口口声声为天下黎民,难道江浙沿海,日日受倭寇劫掠、生计无着的渔民,便不是我大明子民了吗?如此纵敌,我大明威仪何存!”

说到此处,李子城胸中激愤难平。身为后世之人,他对扶桑这个国家,有着刻骨的仇恨。千百年来,扶桑与华夏纠葛不断,仿佛有斩不断的孽缘。他此番力主出兵,便是要彻底斩断这孽缘!豺狼之辈,唯有用更猛烈的雷霆手段,方能使其知惧!

听罢弟子这番慷慨陈词,方孝孺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他伸手,轻轻拍了拍李子城的肩膀:“你心中既已有抉择,便依着你的本心去做吧。为师……信你!”

此言一出,李子城心头猛地一震。

这……可不像是素来严苛的方大学士会说的话。

见弟子面露惊异,方孝孺笑道:“怎么?觉得为师转变得太快?”

“确有些……不敢相认了。”李子城坦言。

“痴儿,”方孝孺目光温润,“自你入朝为官,得朱棣看重那日起,你便已算是出师了。为师年迈,不能伴你一世。许多路,要你自己去走,许多抉择,要你自己去断。”

“你我师徒,性情虽近,所行之路却大不相同。”

“你虽为文士,骨子里却有几分侠义肝胆。这一点,从你对那足利高雄的态度,便可见一斑。”

“为师亦是文士,然性情与你迥异。书读得多了,反倒拘泥刻板,不知变通。若非如此,朝堂之上,又岂会有人敢欺你势单?”

李子城明白,老师这是在为自己拒绝出仕,未能成为他在朝中的倚仗,而感到一丝歉疚。

他连忙道:“老师方才不是说,人各有志吗?您愿寄情书海,学生自当遵从。待您修成《永乐大典》,功成身退,学生愿侍奉左右,为您养老!”

方孝孺顶着“天下文宗”的名头,即便不入朝堂,也足以荫庇弟子。李子城借此跳板,已得朱棣赏识。日后能走多远,全看他自己的本事。他从未想过要一辈子依赖老师的名声。

闻听此言,方孝孺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好,能得你为徒,为师此生无憾矣。”

他话锋一转,神情肃然:“不过,为师尚有一言相赠。你虽侠肝义胆,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朱棣以靖难之名,行手足相残之事,终是有违天和。你若想在朝堂长久立足,需深谙‘急流勇退’之道,切莫轻易卷入那皇家夺嫡之争的漩涡。”

“为师预感,这朱家……日后恐怕还要上演一场骨肉相残的惨剧!”

这番洞若观火的剖析,令李子城心中钦佩不已。

他身为后世之人,自然知晓那场发生在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的夺位之变——太子朱瞻基继位,汉王朱高煦起兵反叛,最终兵败,被活活炙烤而死;

赵王朱高燧亦被终身圈禁,郁郁而终!

方孝孺方才所言虽涉天机,却能预见数十年后朱氏皇族的变故,足见其目光之深远。

若论通晓古今,李子城自忖远胜其师。他来自后世,对大明数百年风云了如指掌,恍如先知。

然论及为官之道、朝堂机变,他却需向方孝孺潜心求教。

这位老师虽被排挤出朝堂中心,当年却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座上宾。就连助朱棣登临大宝的姚广孝,也曾恳请朱棣在靖难之后饶方孝孺一命。

可见其师,绝非表面那般简单!

李子城心悦诚服,躬身请教:“依老师之见,学生眼下当如何自处?”

他如今是朝中新贵,炙手可热。

既得天子朱棣青睐,又受太子朱高炽看重。

然而朱高煦那场赌约流露出的敌意,已让他隐约嗅到一丝危险气息。

事态走向,果然如老师所料,开始卷入那夺嫡的漩涡。

欲求明哲保身,非恩师点拨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