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42章 国师!
换源:


       待群臣退尽,唯李子城一人仍立于殿中。

朱棣高坐龙椅,以手扶额,瞥见下方身影,沉声道:“陈爱卿,为何还不退朝?”

“微臣……特此候旨领罪!”李子城躬身道。

“领罪?”朱棣眉峰微挑,“你如今是朝中炙手可热的新贵,短短时日便官居五品,何罪之有?”

“臣……欺瞒陛下,隐匿婚约,特来请罪!”李子城坦言。见朱棣面色不善,他便知事已难瞒,与其等陛下发难,不如自行请罪。

朱棣闻言,冷哼一声:“哼!敢作敢当,倒不负方孝孺门生之名!”

“朕倒要问你,你府中那女子,究竟是何来历?”

李子城面露苦笑:“回禀陛下,此乃家父早年于乡间为臣定下的娃娃亲。后家父入京为官,此事便搁置了。前些时日家父告老还乡,偶遇故邻,方忆起这桩旧约。臣年近弱冠,在乡里已算大龄。家父忧心自己年迈体衰,恐有不测,便催促她速来京城完婚……”

“既如此,为何不早奏明?!”朱棣声音陡然转厉,“朕还欲将咸阳许配于你!你可知此乃欺君?!”

李子城“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息怒!微臣亦是前两日方知她已抵京。之所以隐而不报,一则是朝务繁忙,不敢因私废公;二则……微臣出身寒微,自知难配天家贵胄,恐辱没了皇家威仪,故一直有意疏远公主殿下……”

这番说辞是他精心准备。既要表明非己所愿,又要为陈俊茹的身份打掩护,毕竟一切太过突然。

朱棣听罢,长叹一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有婚约在先,朕也不能过分苛责。”

“只是咸阳那丫头对你……”朱棣想起爱女,顿感头疼,“你平白冒出个未婚妻,你让朕如何向她交代?”他待儿子们严厉,对女儿却是十足的爱护。

“还有!你昨夜对纪纲说什么‘纳妾’、‘正妻另有所属’,又是何意?!”朱棣追问。

“陛下明鉴!”李子城连忙解释,“纪纲与臣素有嫌隙,昨夜情势危急,若非以此搪塞,恐已被他以‘欺君’之名构陷下狱!此实为自保权宜之计!然错已铸成,微臣甘愿受罚!”

欺君大罪非同小可,绝非三言两语能搪塞。李子城此刻赌的,便是朱棣的爱才之心!

朱棣眉头紧锁,审视着跪在下方的李子城:“你啊……立足未稳,便接连惹出事端。”

“既言领罚,你倒说说,朕该如何罚你?”

“微臣……愿辞去礼部郎中之职,自请重返翰林院,做一编修!”李子城叩首道。他本就因师门入仕,翰林编修虽仅七品,却是清贵之途,状元之选。俸禄虽薄,却是一条退路,亦为日后复用留有余地。

朱棣神色稍缓:“哦?你当真甘愿舍弃这五品前程,去做那七品编修?”

“臣心甘情愿!”

“你可知,多少寒窗苦读之人,终其一生也难登五品?你这到手的官位,说弃便弃,就不可惜?”朱棣语气带着探究。

“可惜!然臣更不愿陛下为难!”李子城语气恳切,“臣前番于朝堂之上驳斥李宗元,已令诸多同僚侧目不满。如今婚约之事又被纪纲撞破,若张扬开来,非但臣必遭口诛笔伐,恐亦有损皇室清誉与陛下圣明!”

“为平息物议,保全天家威仪,臣甘愿辞官,将陛下所赐一切……悉数奉还!”

李子城这番话掷地有声,坦荡真诚。

朱棣脸上的阴云渐渐散去,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李子城此前所为确令他恼怒,但此刻见他处处以皇家声誉为重,心中那点不快也消了大半。

他屈指,轻轻叩了叩龙椅扶手:“陈子城,抬起头来。”

李子城依言抬头,却见大太监王景弘已手持一卷明黄圣旨立于阶前。

“李大人,接旨吧。”王景弘尖细的嗓音响起。

李子城心头一跳,连忙伏地叩首:“臣陈子城,恭聆圣谕!”

王景弘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抚驭万方,夙夜孜孜,惟以兴文教、育贤才为念。今海宇渐宁,当广开庠序,陶铸菁莪。特于京师设立翰林书院,延揽天下英才,为国家储栋梁之材”

“然书院初创,需有德才兼备之士担纲主持。礼部郎中陈子城,品性端方,师承大儒,才思敏捷,学养深厚。特命尔为翰林书院首任山长,仍领礼部郎中职衔。望尔谨守师道,为天下学子楷模;厚德载物,引世间读书人步入正途。旨到之日,即刻赴任,不得有误!钦此!”

圣旨宣毕,余音犹在殿中回荡。

李子城仍跪伏于地,一时未能回神。

这结果,远出乎他预料!

他本已做好最坏打算,以为能保住翰林院编修之职已属万幸,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却不料,陛下非但未削其职,反将这新设书院的山长重任托付于他,更令他继续执掌礼部郎中之职!

这意味着他不仅手握实权,更可享有双份俸禄,出入宫禁亦将畅通无阻!

巨大的反差,令他一时怔立当场。

见李子城久未回应,侍立一旁的大太监王景弘微微俯身,低声催促:“李大人,还不快快领旨谢恩?”

李子城如梦初醒,连忙叩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微臣……领旨!叩谢陛下天恩!”

他双手恭敬地接过那卷明黄圣旨,沉甸甸的分量压在掌心,心绪难平。

御座之上,朱棣看着他这副模样,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朕本欲夺你官职,以儆效尤。然思虑再三,放眼朝野,能担起这书院山长之责者,除你陈子城外,竟难觅第二人!”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再者,礼部本就掌管天下文教、科举选才。如今设立翰林书院,正是礼部职责所系,由你这位礼部郎中亲自掌管,再合适不过。”

李子城将圣旨郑重收入怀中,挺直腰背,肃然道:“陛下厚恩,微臣必当竭心尽力,不负所托!”

“嗯,”朱棣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将这书院交予你,不仅是要你督导天下学子,更要你……为大明,为朕,好好教导、栽培未来的国之储君与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