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47章 朕来给你上一课!
换源:


       “……陛下以武定国,当以文安民。然安民之策,不在严刑酷法,而在与民争利之政,当止!”

看到此处,朱棣的手指,终于轻轻地叩了一下桌面。

这一声轻响,在死寂的讲堂里,却不亚于一声炸雷!

严刑酷法!与民争利!

这八个字,如同一柄利剑,精准无比地刺向了永乐朝的两大弊政!

前者,指的是他倚重锦衣卫,以酷烈手段镇压前朝余孽,监控百官,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后者,指的更是他为了支撑北伐、下西洋、修大典等一系列耗资巨大的国策,而推行的官营盐铁、重税商贾等经济措施!

这王敬之,不仅敢碰“靖难”,竟还敢直谏他治国之失!

朱棣看完了整篇策论,久久不语。

他将那份试卷轻轻放下,又拿起第二份,第三份……

他看得很快,几乎是一目十行。那些勋贵子弟们写的歌功颂德之词,他只扫一眼便扔在一旁,脸上甚至流露出一丝毫不掩饰的厌恶。

当他将三十份优等试卷全部看完,天色已近黄昏。

“李子城。”朱棣的声音再次响起。

“臣在。”

“三日之后,翰林书院门前放榜。榜单……由你来定。”

说罢,朱棣霍然起身,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讲堂,只留给李子城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和一道天大的难题。

由你来定?

李子城看着御案上那份被单独放在一旁的王敬之的答卷,心中苦笑。

陛下这是将皮球又踢给了自己。

将王敬之点为状元?那无异于向满朝文武,尤其是那些藩王势力宣告,陛下认同“削藩”之说!这必将掀起滔天巨浪!

将王敬之黜落?如此惊世之才,若因言获罪,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姿态便成了天大的笑话,他李子城这翰林书院山长,也将威信扫地!

这榜单,怎么定,都是错!

三日时间,对于整个应天府的考生而言,是无比煎熬的等待。

三日后,翰林书院门前,万头攒动。

当那张巨大的皇榜,由书院的杂役缓缓张贴在墙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无数双眼睛,从下往上,焦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第一百名……徐文!”

人群中,英国公之孙徐文在看到自己名字的瞬间,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

他竟然是第一百名!吊车尾!

这简直比直接落榜还要屈辱!他身边的几个纨绔子弟,也纷纷在榜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一个个面如死灰。

而人群的另一侧,那些寒门学子们,则爆发出阵阵惊喜的呼声!

“中了!我中了!”

“哈哈!第七十三名!我张三苦读十年,终于出头了!”

而当所有人的目光,汇聚到那榜首的位置时,整个广场,瞬间沸腾了!

“状元——王敬之!”

“王兄!是王兄!”

“王敬之!果然是他!”

在一片山呼海啸般的祝贺声中,身穿旧儒衫的王敬之,缓缓从人群中走出。他脸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他对着皇榜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拜拜的是天子知遇之恩。

这一拜拜的是自己十年寒窗之苦。

然而就在他直起身准备离开这喧嚣之地时,一个充满怨毒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站住!”

徐文带着几个勋贵子弟面色铁青地拦住了他的去路。

“你就是王敬之?”

徐文上下打量着他,目光中满是毫不掩饰的鄙夷与嫉妒。

“一个连身像样的衣服都穿不起的穷酸也配当状元?”

王敬之眉头微蹙,并未动怒只是平静地看着他:“阁下有何指教?”

“指教?我呸!”徐文一口唾沫吐在地上。

“本公子就是看不惯你这副假惺惺的德性!不就是会摇几下笔杆子写几句危言耸听的话来哗众取宠吗?你以为陛下真会信你那套鬼话?你不过是陛下用来敲打我等勋贵的一条狗罢了!”

此言一出周围顿时一片哗然。

王敬之的脸色终于沉了下来。他可以忍受对自己出身的羞辱却不能容忍对方侮辱自己的文章更不能容忍他曲解圣意!

“我之笔杆可安天下;”王敬之迎着徐文的目光一字一句,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君之长矛不知能安几人?”

“你!”徐文被这句话噎得满脸通红,勃然大怒!

他一个国公之孙自幼习武,最是自负勇力!此刻竟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当众嘲讽!

“好个伶牙俐齿的穷酸!本公子今日便让你知道是你的笔杆子硬,还是我的拳头硬!”

话音未落徐文那砂锅大的拳头,便带着一阵恶风狠狠地朝着王敬之的面门砸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冷的声音陡然响起。

“翰林书院禁止私斗。违者开革!”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李子城不知何时已站在不远处正冷冷地看着他们。

徐文的拳头硬生生停在了距离王敬之鼻尖不足一寸的地方。他回头看到李子城眼中的怒火更盛却终究不敢真的动手。

被开革出翰林书院这个罪名他担不起!

“李山长!”徐文咬牙切齿地收回拳头。

“我不是要与他斗殴!”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指着王敬之道:“我不与他动手只与他辩论!他不是自诩能安天下吗?我便要当着所有人的面让他知道治国安邦靠的究竟是我等勋贵的刀枪,还是他那不值一文的笔墨!”

“若我辩输了甘愿受罚!”徐文高声道眼中满是挑衅。

他就不信在辩论之上,自己这国公之孙会输给一个泥腿子!

周围的勋贵子弟立刻跟着起哄而寒门学子们则纷纷为王敬之捏了一把汗。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子城身上。

李子城看着一脸不服的徐文,嘴角竟缓缓勾起一抹弧度。

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好。”

李子城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明日开学第一课。不讲经义,不讲子集,就以‘出身与才干,国之所重者何?’为题当堂辩论!”

次日翰林书院。

新开的书院,却已汇聚了整个大明朝堂未来的希望与矛盾。

宽敞明亮的讲堂之内,一百名新生正襟危坐神情各异。左侧是以徐文为首的勋贵子弟,他们或交头接耳或轻摇折扇脸上挂着毫不掩饰的倨傲与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