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物理系绝色女教授 > 第3章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换源:


       林深合上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实验室的灯已经调成了夜间模式,偏冷的白光打在屏幕上,映出他镜片后微微发红的眼睛。他刚删完程序里最后一行调试日志,手指在回车键上停了两秒,才点下发送。

邮件很短,附件是个压缩包,名字叫“QM-Interact_v1”。他没留名字,也没加称呼,正文只有一句:“老师好,这是个可能提升课堂互动的小工具,仅供参考。”发件地址是校园网匿名中转端口,连IP都跳了三层。

他把电脑合上,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昨天下午他路过文理楼,听见几个物理系的学生在讨论叶教授的课——说她讲得清楚,但演示太依赖投影,一旦设备出问题就只能靠板书。当时他没说话,但回宿舍后翻出了她前两节课的课件PDF,一条条看下来,发现她确实在讲到波函数演化时提到过一句:“要是能实时看到推导过程的动态变化就好了。”

他不是为了谁才写的这个程序。至少他这么告诉自己。

可当他把课件后台逻辑跑通,加上多端同步渲染模块时,脑子里浮现的是她站在讲台边,指尖轻点屏幕,把抽象概念拆成流动线条的样子。他甚至加了个没人会注意的小细节:每翻一页,背景会闪过一道极短暂的星轨,转速很慢,持续不到半秒。那是她某次随口说的一句话——“量子态的展开,有点像宇宙刚诞生时的星光”,他记住了。

他没打算让她知道是谁做的。

他知道身份这东西一旦亮出来,事情就会变味。他是计算机系的,她是物理系的导师,差着院系、年级,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他只想让她用上一个更好用的工具,仅此而已。

第二天上午,叶清雅在教师休息室打开邮箱时,那封邮件正安静地躺在收件箱底部,发件人一栏是空白的。她点开附件,解压后运行测试程序,界面简洁,功能却很完整——公式可以逐帧展开,学生端能同步标注疑问,还能自动生成常见问题热力图。

她试了几次,眉头微微皱起。有两台旧款平板显示异常,动态推导卡在第三步。她打开后台日志,发现是浏览器内核兼容问题,只要更新插件就能解决。她顺手把解决方案写进教学群,又给技术中心发了封邮件申请统一推送更新。

下午第一节就是她的《量子力学基础》。

上课铃响前,她把新课件导入主控系统。教室大屏亮起时,前排几个学生抬头看了眼,又低头刷起了平板。她轻点触控笔,第一个公式开始缓缓展开,像水流一样从左侧溢出,向右蔓延。后排有人“咦”了一声,紧接着,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特效也太丝滑了吧?”

“我的平板同步了!还能标记不懂的步骤!”

她站在讲台中央,看着全班学生的设备几乎同时亮起相同的推导路径,心里忽然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这不是她一个人在讲,而是整个课堂在跟着她的节奏走。

中间有个学生举手:“老师,这个课件是不是哪个大神做的?这也太懂咱们的需求了。”

她笑了笑:“是位没留名字的同学做的,用心了。”

底下顿时起哄。

“不会是计算机系那个林大神吧?听说他能用代码写情书。”

“要真是他,我当场拜师。”

她没接话,只是继续往下讲。可指尖划过屏幕时,动作比平时慢了一拍。她想起昨晚翻看邮件时,那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有人默默听了她每一句话,记下了她随口一提的想法,然后悄悄把它变成了现实。

课间她没走,留在讲台边调试下节课的内容。学生陆续离开,有人回头看了眼大屏,还有人拍照发朋友圈。她点开程序设置页,想看看有没有隐藏的开发者信息,结果什么都没找到。正要退出时,页面切换的瞬间,她捕捉到一道微弱的光。

是星轨。

缓慢旋转,持续不到半秒,像是错觉。

她愣了一下,手指停在触控屏上。

她记得自己只在一次课上提过那句话,还是在讲量子叠加态的时候,语气很轻,像随口感慨。没人记笔记,连助教都没反应。可现在,它出现在这里,藏在页面转场的缝隙里,像一句只有她能听懂的暗语。

她把程序重新播放了一遍,盯着每次翻页的间隙。星轨出现了三次,每一次的旋转方向都略有不同,像是随机生成的,又像是有意为之。

她没声张,也没追问。

只是把手机拿出来,截了图,存进一个新建的文件夹,命名很短:“匿名课件”。

当天晚上,林深在宿舍刷到一条朋友圈——物理系一个学生发了课堂截图,配文:“今天上课像开了外挂,求课件作者露个脸,我请你喝一个月奶茶。”评论区一堆人跟风。

他没点赞,也没回复。

roommate推了他一下:“你是不是搞了什么大事情?”

他摇头:“不知道,可能是哪个高手做的。”

“得了吧,就你这种人会干这种事——不图名,就图东西能用。”

他没反驳,低头继续敲代码。他正在改一个新版本,准备加上语音批注功能。他想着她讲课时的语速,习惯在重点前停顿半秒,于是把语音标记的触发阈值调低了0.3秒。

他知道她不会知道是他。

他也知道,就算她猜到,也不会说破。

可当他把新版本打包好,准备存进私有云时,鼠标忽然停在“发送”按钮上。

他想起下午课间,教学楼公共屏滚动的通知——下周二,物理系将联合计算机系举办教学技术交流会,主题是“智能化课堂工具的应用与反馈”。

他没报名。

但他知道,她一定会提到这个课件。

而那时,如果没人认领,她大概会自己编个说法,比如“学生团队合作项目”之类的。她总是这样,把别人的付出轻轻盖住,用最体面的方式归还。

他退出了发送界面,把压缩包重命名,加上了“_v2_test”后缀。

然后他打开邮箱草稿箱,重新编辑那封最初的邮件。

删掉“仅供参考”四个字,改成:“希望对您的课有帮助。”

发送时间是晚上十点十七分。

第二天早上,叶清雅在办公室收到更新包。附件比昨天小了一半,说明做了压缩优化。她点开测试,发现新增了语音批注功能,触发很灵敏,正好卡在她习惯停顿的位置。

她没再查发件人。

只是把新版本导入系统时,特意在备注栏写了一行字:“匿名开发者提供,已通过安全检测。”

中午她去食堂的路上,碰到助教。

“老师,技术中心问要不要给这个课件申报教学创新奖。”

她脚步没停:“先不急,等作者愿意露面再说。”

“那……您有线索吗?”

她摇头:“没有。但我觉得,他不露面,是因为觉得这不重要。”

助教愣了下:“可这明明很重要啊。”

她没说话。

风吹过走廊,把她的袖口掀起一角。她抬手整理时,看见自己无名指上那道浅白的痕迹,已经快看不清了。

回到办公室,她打开电脑,进入课件后台。她想看看有没有用户行为数据,结果发现开发者留了个隐藏入口——输入特定指令后,跳出一行小字:

“如果课堂能多一点回应,讲的人就不会觉得孤单。”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然后她点开邮件,回复了一条简短的消息:

“课件很好用,学生反馈很积极。谢谢你的用心。”

没有收件人,没有发送对象。她只是点了“保存到草稿箱”。

晚上十一点,林深刷新邮箱时,看到了那封未发出的草稿。他不知道她是如何发现那个隐藏入口的,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试过指令。但他知道,她看见了那句话。

他没回复。

而是打开程序源码,在注释区加了一行新内容:

“下个版本,加个实时问答模块。她不喜欢被打断,但学生需要提问的出口。”

敲完回车,他合上电脑。

窗外,教学楼的灯一盏盏熄灭。

他坐在黑暗里,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很慢,像某种无声的回应。

直到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教学系统通知:

“您提交的匿名课件已通过审核,将于下周二教学交流会上作为典型案例展示。”

他盯着那条消息,指尖在“确认”按钮上悬停了几秒。

然后,他点开了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