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到许多文章或者短视频批判现代年轻人恐婚恐孕,宣扬不婚主义和丁克人生。这些年我也在想一件事,如果我也有一个会拿我的洗脸盆洗脚的婆婆,我会不会照顾她二十年?对现在的我来说,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而我是一个习惯溯本逐源的人,我又会想,我会不会让一个这样的人当我的丈母娘?换句话说,我到底要不要成家?
恐婚就是这样来的。
我的朋友们在看了一些新闻之后就会开始担心遇上家暴男,因为担心成家后的很多很多事,例如照顾老人照顾孩子等等能够占据大部分生命的事,从而选择不成家,自己一个人过日子。这样的想法也许并不适合大部分人,但对于一直追求自由,认为人活一辈子要为了自己的我来说,实在是最明智的决定。
我知道这样的想法类似于因噎废食,我自己也曾唾骂自己是不能吃苦的小孩,但我确确实实是恐婚恐孕的一员。
我的爷爷在我三岁那年去世,奶奶智力有缺陷,腿也不能正常行走,爸爸是独生子,不能让奶奶一个人留在乡下,所以爸爸妈妈把奶奶接到了家里,就这样,我们四个人一起过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因为我爸一直奔波在外,不常在家,基本上我奶奶是一直在家里接受我妈的照料。
其实小时候我并没想太多,也没什么特殊感觉,上学后不常在家,所以没感觉到与同龄人相比家里多一个人对我有什么影响,二十年的相伴我也一直没把奶奶当做外人,但就在今年,我对她的态度基本上是急转直下。
疫情原因我在家里上网课,我奶就会在客厅里大声辱骂电视里的人,如果关门,她就会来疯狂拍门问我要不要吃水果,即使我正在上课。
我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人老了会变得弱小无助,会不理解我们在做什么事,也不被理解。
所以我也只能在不上课的时间里多出去走走,躲一躲家里的烦闷。
有解决方式时矛盾就会减弱,但我与她相处不来的原因更多是心疼我妈。
我听我妈说过,她早上时候会我奶吵醒。我奶每天四点钟起床打开电视再去洗漱,期间电视声伴着水声至少一个小时起步,会吵得她睡不安生,如果有时候很不幸电视不能顺利的打开,她会直接进我妈的屋里找她帮忙,即使那是凌晨四点。
这样的日子三天五天也许还可以接受,如果时间延长到十年二十年的每一天,可想而知这会是什么心情。
到最后我妈也许只有妥协和麻木了吧。对我来讲却是想都不愿想的情景。所以相对来讲我还是幸运的,我睡觉晚睡眠深,听不到她早上的吵闹,而且目前也只因为封城原因每天与她“相见两相厌”了一个学期而已。
我也想过解决方式,但总归是没有成效的。所以我劝告自己,命里有的总归是要忍着的,忍不住想要生气的时候我就会想我妈,想一想,她是怎么忍受她这么多年的。
我用了忍受一词,这是不礼貌的,也是不理智的。但是我真的经常在想,一个可以称得上是累赘的老人在家里二十多年,我妈妈是怎么过来的。
我妈的答案是靠我爸的劝解,曾经这几句话也让我能接纳她。后来我把它推翻了,因为现在,至少在我这里,是行不通的。
我爸说,我多多挣钱买大房子。我爸说,保姆和养老院总归没有家里人照顾的好。我爸说,她是生我养我的妈。
我爸和普遍打工人一样常年不在家,一周回来一天。他用几句话就让我妈忍受着照顾他妈妈这么久,其实我并不能理解。
我也跟我妈谈过这些事,她反过来说我把亲情想的太淡薄了,既然成家了就是一家人,我爸的妈就是她的妈,她自然有义务照顾。
我无奈万分,所以闭上嘴尊重。
我很凉薄,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回归这个话题的开始,我会不会为了爱情,而选择无条件拴上羁绊,无论是孩子的学费还是照料别人的妈妈。
当然了,这是因为我家情况比较特殊,世间的婆婆们也不尽相同,保不齐有朝一日我也可能成为受人嫌恶的婆婆。
后来,我看了一个电影,叫《关于我妈的一切》。里边摔柿子的婆婆更加让主角妈妈显的更加善良温柔,影片背后反映出的就是,照顾婆婆成了一个已婚女人的责任。
像我妈一样,承担着责任。
有很多影片曾宣扬这种责任感,这样的女性无疑是伟大的,因为她们能做我们理解不了,做不来的事。
这也是代价的一种,而相对的也要有回报,例如我妈的回报就是能经常回娘家串门和每年过年都回娘家过之类的吧。当然这样的回报也并不是唾手可得,毕竟一些远嫁的女人们就都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言归正传,在我想清楚这个问题前,我还要想清楚两件事。一是单靠我自己可不可以过上我想要的生活。
过去的思想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和我一起为生活幸福拼搏,会让我提前住大房子开豪车,即使房产是两个人的名字,车的贷款是两个人的信用卡在还。
如果可以靠我自己,或者说我能够暂且降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对豪宅豪车有兴趣的话,那么我一定会选择不婚。
二十岁的我如是说。
听到我这样的言论或许会有人问我不怕后悔吗,但没有人会问我妈会不会后悔。
或许会有吧,但已经做出选择,这样的发展或许已经是最适合她的了,即使有照顾婆婆的问题,但这最初不也是源自于一场意外么。
二是,只要能同时承担选择一条路所拥有的回报和付出的代价,那么勇敢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路要走,我们不能预知前方是生路还是绝路,只要不走岔路,那么无论哪一条路都应该坚定走下去,靠自己建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永不后悔是我至今乐观的信条,也是让我们与自己和解的劝告。
如果和一个人在一起的回报会让人接受在一起的代价,达到和谐的平衡,就足够了。
婚姻是大事。选择与谁结婚就决定了未来与谁分忧,同谁厮守。年轻人丁克的同时也有人选择快餐恋爱,闪婚闪离,有一点小事就分道扬镳,遇见了别人突然觉得找到了真爱。
虽然我还没有尝过爱情的苦,但我曾听过傅首尔老师的一句话,这也是我将信奉一生的爱情观。
“选我所爱非常容易,头脑一热就可以了,但爱我所选这四个字,使我们成为幸福的人。”
有人会想,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大森林,这不就纯纯冤种恋爱脑嘛。
那大概还是有一方不够爱吧,或是爱的方式不对。
恋爱脑和责任感是不一样的。
爱与责任撑起一个家庭,若是这两样都消磨殆尽,那便也没什么家庭可言了。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也值得一提,恐婚恐育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或者说,他们恐婚恐育的来源也许正是来源于前辈们的举例。
因为见到过不幸,所以担心自己。
我家族里也不乏离婚的现象,令我不理解的是他们离婚的原因。其中最不理解的就是劈腿,尤其是生孩子以后劈腿。
恐婚和恐育是两件事,恐婚有包含恐育。恐育也分为两种:不想生,不想养。
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先想好到底爱不爱,与其说是为一个人传宗接代,不如说是两个人一起拥有一个结晶和见证。想好以后再做决定,毕竟结婚生子后就拥有了羁绊和责任,别因为自己的一时畅快和三心二意,害了在乎你的人。
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我们都在宣传做自己,要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为他人所累。但拥有思想的同时一定会受影响,人生在世不能连牵挂和责任都抛弃不顾,不管有没有后代,对家庭有责任感都是重要的,这是道德和良知赋予我们的意义之一。
这样的责任感也许是我们考虑结婚生子的一大“隐患”,毕竟追求自由的人不愿意为了别人妥协。
但妥协和包容一直是我们为人处事必不可少的。有人说当代年轻人怼天怼地,一直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让着你”,作为年轻人一员里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样的言论其实是有误解的。
当代年轻人讲究的是等价替换,我们也懂得谦卑尊敬,这就要看对方值不值得了。
对于家庭关系来讲,不愿意包容和妥协的人或许是还没有遇到心动的人,没有遇到想要追求、想要为之付出的人。
二十岁的我并不考虑后悔,我考虑的依然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倘若有一天遇见一个人能够和我一起潇洒快乐,能让我变得更好更幸福,我也愿意与他相伴,当然,前提是我是否能接受与他相伴带给我的“后果”。
因为有了一些不能理解和承受的代价出现,很多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其实选择权一直都在我们手里,结婚后也可以潇洒自如,可以买喜欢的零食和床铺。前边也提到了与人相处的抗争和妥协,而两个人想“达成共识”相伴而行不仅要少了自我利益的抗争,还要多了双方互相花心思的照料和包容。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人共同撑起一个家,不论是分享,还是分担。
爱对方的人因为爱敢于排除万难,爱自己的人挑剔生活,不愿与别人相伴。
婚姻本就是一场豪赌,赌日后的纠纷与困苦,赌日后的自己会不会幸福。
我们说的恐婚恐育,最终只是恐惧不快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