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多子多福:我六十老农,开局迎娶娇妻 > 第104章 我的百姓要为我立长生牌位!
换源:


       这个消息,比秦氏钱庄开业更能牵动人心。

刘正几乎是一路小跑,带着仅剩的几个衙役,在镇口恭候多时。一见到王维的车驾,他立刻扑了上去,脸上挤出悲痛与委屈交织的神情,声音凄厉地哭喊道:“王大人!您可要为下官做主啊!下官……下官盼您,就如久旱盼甘霖啊!”

王维在随从的搀扶下走下马车,看着眼前这个涕泗横流的朝廷命官,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用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睛,扫视着四周。

“那秦烈!他……他一手遮天,视我等朝廷命官如无物!他将这靖边镇打造成了他的私人王国,百姓们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不敢言,民不聊生啊!王大人,您此番前来,定要为国除贼,为民除害啊!”刘正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着王维的表情,试图从这位钦差大人的脸上,找到一丝对秦烈的厌恶。

然而,他失望了。

王维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目光却越过了刘正,投向了他身后的靖边镇。

入目所及,是一条宽阔得足以容纳四辆马车并行的青石板大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鳞次栉比。来往的行人,无论是本地的百姓,还是外地的客商,个个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与富足。

街面上,甚至看不到一点垃圾和污秽,干净得不像是一座边陲小镇,反而比京城长安的某些街区还要齐整。

这……就是刘正口中的“民不聊生”?

王维的目光中,闪过一丝疑惑。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整齐而响亮的口号声。王维循声望去,只见一队队的工人,正扛着工具,精神抖擞地走向城外的工地。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脸上带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容。

这……就是刘正口中的“敢怒不敢言”?

王维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此时,秦烈也带着王元宝等人,不疾不徐地从镇内走了出来。他没有像刘正那样卑躬屈膝,只是对着王维,行了一个标准的官场礼节。

“下官靖边镇总管秦烈,恭迎钦差王大人。”

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不卑不亢。

王维的目光,终于落在了这个搅动了整个朝堂风云的年轻人身上。年轻,自信,眼神清澈,身上没有丝毫边将的骄横与跋扈,反而带着一股令人心安的沉稳。

“秦总管,本官奉陛下之命,前来彻查靖边镇一应事宜。有人参你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意图不轨。你,有何话说?”王维的声音冰冷,带着审讯的威严。

刘正心中一阵狂喜,他知道,好戏要开场了!

然而,秦烈却只是淡淡一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王大人,百闻不如一见。您一路舟车劳顿,不如随下官在镇中走走看看。下官相信,您亲眼所见的一切,会给您一个最真实的答案。”

王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好,带路吧。”

刘正急忙跟上,还想在旁边添油加醋,却被王维的一个眼神制止了。

秦烈没有带王维去镇长府,也没有去军营,而是将他引向了那座刚刚落成不久的学堂。

还未走近,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便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王维的脚步,猛地一顿!

他听到的,不是之乎者也,不是圣人经典,而是……算术口诀和一些他从未听过的启蒙读物!

当他走进那窗明几净,坐满了数百名孩童的学堂时,他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这些孩子,有衣着朴素的农家子弟,也有一些明显带着异族特征的“新民”后代。但此刻,他们都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的先生讲课。黑板上,写的不是经义文章,而是如何丈量土地,如何计算税收,以及一些关于草木生长的“格物之学”。

“这……这就是你建的学堂?”王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arle的颤抖,“不尊孔孟,不教经义,反授此等……农工商贾之贱术?”

“王大人,”秦烈平静地回答,“经义固然重要,但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学会如何算一笔账,如何让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如何能有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或许比背诵一本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论语,要来得更加实际。”

“我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无论将来是为农为工还是为商,都能识字、会算,懂得格物致知的道理。这,就是我想教给他们的东西。”

王维沉默了。他看着那些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希望,这位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老御史,心中那套根深蒂固的纲常伦理,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离开学堂,秦烈又带着王维登上了城墙。

放眼望去,城外是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无数巨大的水车,在河道旁缓缓转动,将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入阡陌纵横的田地之中。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正在劳作的农人,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丰收在即的喜悦。

“这……这是……”王维指着那片金色的海洋,嘴唇都在哆嗦。

“回大人,这是靖边镇的万亩良田。托陛下的洪福,今年风调雨顺,马上就要迎来第二次丰收了。”

轰!

“一年两熟!”

王维只觉得脑子里一声巨响!

身为朝廷重臣,他比谁都清楚,在苦寒的北境之地,一年两熟意味着什么!这已经不是政绩了,这是神迹!是足以改变大唐国运的神迹!

接下来的两天,王维没有再让秦烈陪同。他带着自己的随从,换上便服,随机走访了数十户百姓。有最早跟随秦烈的老镇民,也有刚刚分到田地的流民,甚至还有那些被收编的,曾经的“北狄”新民。

他得到的答案,惊人的一致。

“秦总管?那可是我们的活菩萨啊!没有他,我们早就饿死冻死了!”

“是总管给了我们田地,给了我们房子,让我们这些没根的人,有了家!”

“谁敢说总管一句不好,我第一个跟他拼命!”

在一个老汉的家里,王维甚至看到了一个用红布包裹着的长生牌位,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靖边镇总管秦烈之位”!

看到那一刻,王维这位铁面御史,心中百感交集。

民心,是不会骗人的!